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着力盘活存量土地 多地专项债收储工作加速推进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2-13 21: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专项债与土地收储的基本概念
1. 专项债
   专项债券是地方政府债券的一种,是为了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发行,以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作为还本付息资金来源的债券。它在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融资作用。
2. 土地收储
   土地收储是指国家土地储备机构动用国家优先购买权力,对流入土地市场的土地使用权进行购买,通过土地整理后作为储备用地的过程。土地收储的目的包括调控土地市场、促进土地合理利用、保障城市建设和发展用地需求等。

二、多地加速推进专项债收储工作的背景
1.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提升需求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方面存在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另一方面又有不少存量土地闲置或未得到高效利用。盘活存量土地成为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关键。例如,一些城市的老工业厂区搬迁后,土地没有及时得到合理的再开发利用,专项债收储可以为这些存量土地的重新规划和开发提供资金支持。
2. 地方财政压力与资金需求
   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专项债收储可以将土地未来的增值收益提前变现,为地方政府提供一笔资金。同时,通过收储后的土地整理和出让,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例如,在城市新区建设中,通过专项债收储土地,进行前期的土地平整、基础设施配套等工作,能够提升土地价值,吸引房地产开发和企业入驻。
3. 政策导向支持
   国家层面积极倡导盘活存量土地资源,通过政策引导地方政府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专项债作为一种有效的融资工具,与土地收储相结合,符合国家对土地资源管理和地方融资规范的政策要求。例如,相关政策鼓励地方政府利用专项债资金进行土地整治、收储等项目,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三、着力盘活存量土地在专项债收储工作中的体现
1. 精准识别存量土地
   各地在专项债收储工作中,首先要对存量土地进行精准的清查和识别。这包括对城市中闲置的工业用地、低效利用的商业用地以及城中村等土地类型进行详细的调查统计。例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绘制存量土地分布图,分析每块土地的现状、权属和潜力等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收储计划。
2. 优化收储方案
   根据存量土地的特点制定优化的收储方案。对于不同类型的存量土地,收储方式和后续利用规划有所不同。例如,对于闲置的工业用地,可以考虑将其收储后重新规划为商住用地或者新兴产业用地。在收储过程中,合理确定收储价格、补偿方式等,以平衡土地原使用者和地方政府的利益。
3. 资金有效利用与土地增值
   专项债资金投入到存量土地收储后,要注重资金的有效利用。通过合理的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升存量土地的价值。例如,在收储的城中村土地上,利用专项债资金建设排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改善土地的开发条件,使土地在出让时能够获得更高的价格,实现土地增值,从而保证专项债的还本付息和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四、专项债收储工作加速推进的意义
1. 对地方发展的意义
   促进城市建设与更新
     专项债收储加速能够推动城市中老旧区域的改造和更新。例如,通过收储老旧小区周边的闲置土地,可以用于建设停车场、绿地或者社区服务设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带动产业升级与转型
     对于一些传统工业城市,收储低效工业用地后,可以为新兴产业提供发展空间。如将传统钢铁厂旧址收储后,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吸引高科技企业入驻,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经过收储和开发后的土地出让能够为地方政府带来土地出让金等财政收入。同时,土地开发吸引的企业入驻还会带来税收等长期收益,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2. 对土地资源管理的意义
   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盘活存量土地使得土地资源能够流向更需要、更能发挥价值的项目和产业。例如,将城市中心闲置的商业用地重新调整用途,用于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了土地在城市核心区域的利用效率。
   规范土地市场秩序
     专项债收储过程中,遵循一定的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有助于规范土地的流转和交易。对土地价格的合理确定等也能够稳定土地市场,防止土地投机等不良行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2-25 20:27 , Processed in 0.06749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