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必须要有标准规范可依,这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明确监督管理目标与范围
1. 精准界定
标准规范能够清晰地界定监督管理的目标对象。例如,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中,明确规定哪些食品种类、生产加工环节、销售渠道等属于监管范围。像对于乳制品的监管,从奶牛养殖环节的饲料质量标准、奶牛健康标准,到乳制品加工过程中的添加剂使用标准、卫生标准,再到成品的包装、储存和运输标准等,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式规范,使得监管部门可以准确地确定监管的各个节点。
2. 避免监管空白与重叠
标准规范为不同监管部门之间划清职能界限提供依据。以环境保护领域为例,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环保部门依据空气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等规范,对工业企业的废气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等进行监管;而交通运输部门则根据车辆技术标准、燃油质量标准等对交通运输相关的污染源进行管理。这样可以避免出现某些环境问题无人监管或者多个部门重复监管的情况。
二、确保监督管理的一致性与公正性
1. 统一尺度
在市场监管领域,对于企业的经营行为,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小微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进行监督管理。例如,在企业纳税申报的监管中,按照既定的税收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等标准,要求所有企业如实申报纳税,准确记录财务信息。这样可以保证不同类型、规模的企业在相同的规则下接受监管,避免因人为因素或地区差异导致的监管不公平现象。
2. 稳定预期
标准规范为被监管对象提供了明确的行为预期。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如果知道了明确的质量标准、环保标准、安全标准等,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自身的生产和管理策略。例如,建筑企业了解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后,能够按照标准进行施工建设,避免因为标准不明确而导致的工程返工或违规处罚等情况,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在一个稳定、可预期的监管环境下进行长远规划和发展。
三、提升监督管理的效率与效果
1. 简化流程
合理的标准规范有助于简化监督管理流程。以海关监管为例,对于进出口货物,如果有明确的商品归类标准、报关单填写规范、检验检疫标准等,海关工作人员就可以按照标准化的流程快速进行查验、征税等操作。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沟通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货物通关效率,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2. 便于评估与改进
标准规范为监督管理的绩效评估提供了基准。监管部门可以根据既定的标准,衡量自身监管工作的成效。例如,在医疗卫生监管中,依据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标准、医疗安全标准等,对医院的诊疗服务进行评估。如果发现某个地区的医疗机构在感染控制方面不符合标准的情况较多,监管部门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该地区医疗机构感染控制工作的监管力度,同时也可以对标准进行适当修订和完善,提高整体的医疗卫生监管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