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数西算”工程自启动三年来在加速织就算力网络等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一、政策推动与战略布局
1. 顶层设计规划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东数西算”工程进行全面布局。从宏观上确定了数据中心在东部和西部的布局原则,东部地区侧重实时性、低时延要求的数据处理,如金融交易、人工智能推理等场景;西部地区则利用其能源资源优势,承接对时延要求相对不高的大规模数据存储、离线分析等业务。
这一规划有助于优化全国数据中心的整体布局,避免数据中心建设的无序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数据中心建设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 区域协调发展导向
以区域协调发展为重要导向,“东数西算”工程明确了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的布局。每个枢纽节点都有其特色定位,例如成渝枢纽定位于打造成为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战略后方基地,贵州枢纽则重点发挥其气候凉爽、电力成本低等优势,发展高耗能的数据中心业务。
这种布局促进了区域间的合作与互补,东部地区可以将部分算力需求有序向西部转移,西部地区则通过承接数据中心业务带动当地的数字经济发展,如吸引相关上下游产业入驻,创造就业机会,缩小东西部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展差距。
二、算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1. 数据中心建设规模扩大
在西部算力枢纽节点地区,数据中心的建设规模迅速扩大。例如,内蒙古乌兰察布等地凭借其丰富的煤炭资源和低廉的电力价格,吸引了众多大型数据中心项目落地。这些数据中心采用了先进的服务器技术和存储设备,规模从几万平方米的数据机房逐渐扩展到超大型的数据中心园区。
数据中心的建设遵循了绿色节能的理念,采用高效的冷却系统,如液冷技术,降低数据中心的PUE(电源使用效率)值,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2. 网络传输能力提升
为了保障数据在东西部之间的高效传输,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大力加强。骨干网络的带宽不断扩容,从100Gbps逐步向400Gbps甚至更高速度升级。同时,通过优化网络路由算法,减少数据传输时延。
积极铺设直连线路,例如一些互联网企业在东部和西部数据中心之间建立了专用的高速光纤链路,提升了东西部之间的数据传输效率,满足了如实时视频流、大规模数据备份等业务的需求。
三、产业生态构建
1. 吸引企业参与
众多企业积极响应“东数西算”工程。大型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等纷纷在西部算力枢纽节点布局数据中心,将部分云计算、大数据等业务向西部迁移。
传统的电信运营商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挥其网络优势,积极参与数据中心建设和网络优化,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算力网络服务,包括数据中心托管、网络接入、云计算服务等。
2. 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
随着数据中心的建设,上下游产业逐渐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在硬件设备方面,服务器制造商、存储设备供应商加大了在西部的市场开拓力度,在当地建立生产基地或售后服务中心。
在软件和服务领域,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开发等企业与数据中心运营方合作,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增值服务。例如,一些大数据分析公司利用西部数据中心的算力资源,为金融、医疗等行业提供深度数据分析服务,推动了相关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四、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
1. 技术创新推动
在“东数西算”工程的推动下,相关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例如,在数据中心的能源管理方面,研发出了智能的电力分配和节能管理系统,能够根据数据中心的负载动态调整电力供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数据安全领域,针对东西部数据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创新了加密算法和数据隐私保护技术,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2. 人才培养与引进
为了满足“东数西算”工程发展的需求,西部算力枢纽节点地区加大了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当地高校与企业合作,开设了数据中心运维、云计算、网络工程等相关专业课程,培养适应本地数据中心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
同时,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东部地区以及国外的高端人才流入,如给予人才住房补贴、科研启动资金等优惠待遇,充实了当地的人才队伍,为“东数西算”工程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