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土地保护工作的推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以下是关于农业农村部部署推进该项工作的多方面情况:
一、背景
1. 黑土地的重要性
东北黑土区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4,商品量占全国的1/4,调出量占全国的1/3。黑土地以其肥沃的土壤层、丰富的有机质含量,为玉米、大豆等多种农作物的高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 面临的问题
土壤侵蚀:长期的不合理耕作、过度开垦以及风力和水力的作用,导致东北黑土地的土壤侵蚀问题严重。坡耕地的水土流失使得黑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例如,一些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每年的土壤流失量可达每公顷数吨到数十吨不等。
土壤有机质下降:随着大量使用化肥,而有机肥投入相对不足,加上作物秸秆离田比例较高等因素,黑土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据调查,部分黑土耕地的有机质含量在过去几十年间下降了30% 50%,这直接影响了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农作物的产量品质。
土壤结构破坏:长期的单一作物种植和重型农机具的频繁作业,破坏了黑土地的土壤结构,使得土壤板结,孔隙度减小。这不仅影响了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也不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
二、部署的主要措施
1. 工程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
大力推进坡耕地治理,修建梯田是一项重要举措。例如在黑龙江的一些山区和丘陵地带,通过修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等,减缓坡面径流,减少土壤侵蚀。梯田的田埂可以有效地拦截雨水,防止土壤被冲走,同时还可以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
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在东北黑土区的众多小流域,通过修建谷坊、拦沙坝等水利设施,与植树造林、种草等生物措施相结合,对整个小流域的水土流失进行全面治理。谷坊可以逐级拦蓄泥沙,降低水流速度,减少河流的含沙量。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加强灌溉排水设施建设,在干旱地区建设灌溉系统,如修建灌溉渠道、机井等,保证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同时,完善排水系统,特别是在低洼易涝地区,通过修建排水沟、排水泵站等设施,解决农田积水问题。
进行土地平整工程,对于一些高低不平的耕地,采用机械作业等方式进行平整,便于机械化耕作和灌溉排水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农艺措施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
大力推广免耕、少耕技术。免耕技术就是在播种前不翻动土壤,直接在茬地上播种,少耕则是减少耕作次数和耕作深度。例如在吉林的一些玉米种植区,采用免耕播种机进行玉米播种,在土壤表面留下作物残茬,这些残茬可以起到覆盖土壤、减少风蚀和水蚀的作用,同时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
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后直接还田,或者通过堆沤等方式制成有机肥后还田。黑龙江的许多农场将玉米秸秆粉碎后翻压还田,既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又改善了土壤结构。秸秆还田后,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释放出大量的养分供作物吸收利用。
轮作休耕制度实施
建立科学合理的轮作体系,如推广玉米 大豆轮作模式。玉米和大豆在养分需求、根系分泌物等方面存在差异,轮作可以均衡土壤养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大豆的根瘤菌可以固氮,轮作后能够增加土壤中的氮素含量,有利于下茬玉米的生长。
开展休耕试点,在一些土壤肥力严重下降、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实行休耕制度。例如在部分黑土地退化严重的区域,让耕地休养生息,期间种植绿肥作物或者采取自然恢复的方式,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态环境。
3. 生物措施
植树造林
在黑土地的周边地区和农田防护林带建设方面,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杨树、樟子松等是常见的造林树种。农田防护林可以降低风速,减少风蚀对黑土地的危害。例如,在东北的一些平原地区,农田防护林网将大片农田分割成若干个小方格,有效阻挡了风沙的侵袭,保护了农田土壤。
在一些侵蚀沟治理中,采用生物固沟技术,即在侵蚀沟内种植灌木、草本植物等,利用植物的根系固土,防止侵蚀沟进一步扩大。沙棘、紫穗槐等植物的根系发达,具有很强的固土能力,是侵蚀沟治理的良好植物品种。
土壤生物修复
推广使用生物菌肥,通过向土壤中施入有益微生物菌剂,如固氮菌、解磷菌、解钾菌等,提高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这些有益微生物可以与作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同时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抗逆性。
利用蚯蚓等土壤动物改善土壤结构。蚯蚓在土壤中活动时,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其排泄物还能增加土壤的肥力。通过营造有利于蚯蚓等土壤动物生存繁殖的环境,如保持土壤湿度、提供充足的有机质等,促进土壤的生物修复。
三、政策支持与保障
1. 资金投入
中央财政加大对东北黑土地保护的专项资金支持力度。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上述的各项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和生物措施的实施,如补贴农民购买免耕播种机、秸秆还田机械等,对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地区给予项目资金支持。
鼓励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投入,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黑土地保护。一些企业通过与当地政府或农民合作,参与到黑土地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项目中,例如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部分工程,或者投资于黑土地生态旅游项目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等。
2. 科技支撑
组织科研力量开展黑土地保护相关的科学研究。农业科研机构和高校针对黑土地土壤侵蚀机制、土壤肥力提升技术等开展深入研究。例如,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农艺措施对黑土地土壤质量的影响,为黑土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黑土地保护技术推广体系,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示范等方式,向农民和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传授黑土地保护的新技术、新方法。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组织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
3. 监测与考核
建立黑土地质量监测网络,在东北黑土区设立多个监测点,定期对土壤的肥力、水分、有机质含量等指标进行监测。这些监测数据可以及时反映黑土地保护工作的成效,为调整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将黑土地保护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明确地方政府在黑土地保护方面的责任。对黑土地保护工作成绩突出的地区给予奖励,对保护不力的地区进行问责,确保黑土地保护工作的有效推进。
通过以上部署和推进,旨在逐步改善东北黑土地的质量,实现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