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在各地绘好“春耕图”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一、精准农业技术
1. 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GNSS)
作用
在春耕过程中,GNSS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机械的自动导航。例如,大型拖拉机和播种机安装了GNSS设备后,可以按照预设的路线精确行驶。这使得播种、施肥等作业的行距更加均匀,误差可以控制在极小范围内。相比传统依靠人工驾驶农机的方式,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而且能更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案例
在美国中西部的大农场,许多农场主利用GNSS技术进行玉米播种。播种机可以在广阔的农田里精准地按照设计好的株行距进行播种,减少了种子的浪费,提高了作物的种植密度均匀性,从而为玉米的高产奠定了基础。
2. 地理信息系统(GIS)
作用
GIS技术能够对农田的土壤类型、肥力状况、地形地貌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制图。农民可以根据GIS生成的土壤肥力图,精准地确定不同区域的施肥量。例如,对于土壤肥力较高的区域,可以适当减少肥料的施用量;而对于肥力较低的区域,则增加施肥量,实现精准施肥,既保证作物生长所需营养,又避免了肥料的过度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风险。
案例
在我国东北的黑土区,研究人员利用GIS技术绘制了土壤肥力和土壤侵蚀程度的分布图。当地农民根据这些地图,在肥力高但侵蚀风险低的区域,按照正常施肥量的80%进行施肥,而在肥力低且侵蚀较严重的区域,采用了针对性的土壤改良和精准施肥措施,提高了大豆等作物的产量,同时保护了珍贵的黑土资源。
二、智能农机装备
1. 智能播种机
作用
智能播种机能够根据预设的播种参数自动调整播种量和播种深度。它可以根据土壤湿度、质地等因素,实时优化播种深度,确保种子处于最适宜的发芽环境。同时,通过传感器监测种子的流量,当出现堵塞或者播种量异常时,能够及时发出警报并进行调整,保证播种的准确性和均匀性。
案例
法国的一些葡萄园在春季种植葡萄苗时,使用智能播种机。这种播种机可以根据葡萄园不同地块的土壤结构和湿度情况,精确地将葡萄苗种植到合适的深度,并且保证每株葡萄苗之间的间距均匀,提高了葡萄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为酿造优质葡萄酒奠定了基础。
2. 无人机植保
作用
在春耕时节,无人机植保可以高效地进行农药喷洒和叶面肥喷施。无人机可以根据农田的地形和作物种植情况规划飞行路线,能够精确控制农药和肥料的喷洒量和喷洒范围。其旋翼产生的下洗气流有助于药剂更好地穿透作物冠层,提高防治效果。相比传统的人工背负式喷雾器,无人机植保作业效率大幅提高,减少了农药对操作人员的危害。
案例
在我国南方的水稻产区,春耕期间水稻容易遭受病虫害威胁。无人机植保服务公司使用配备了先进喷雾系统的无人机,按照水稻田的实际面积和形状规划飞行路线,对大面积的水稻田进行农药喷洒。无人机的作业效率是人工喷洒的数十倍,而且由于喷洒均匀,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约20%,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保障了水稻的健康生长。
三、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
1. 作物生长环境监测
作用
通过在田间安装传感器网络,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作物生长环境参数。这些数据被传输到云端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处理。农民可以通过手机APP或电脑终端随时查看田间环境数据,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及时调整灌溉、通风、遮阳等农事操作。例如,当土壤湿度低于作物生长的适宜范围时,系统会提醒农民进行灌溉。
案例
在荷兰的现代化温室花卉种植中,数以千计的传感器遍布温室各个角落,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大数据分析系统根据这些参数以及不同花卉品种的生长需求,自动调控温室的通风系统、灌溉系统和遮阳帘。这使得花卉在最适宜的环境中生长,提高了花卉的品质和产量,同时降低了能源消耗和人工管理成本。
2. 农产品质量追溯
作用
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可以为农产品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在春耕阶段,记录种子、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来源和使用情况,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持续跟踪环境数据和农事操作。当农产品进入市场后,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产品二维码查询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信息,包括产地、种植过程中的施肥用药情况、采摘时间等,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任度。
案例
我国一些大型蔬菜种植基地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在春季蔬菜种植时,从种子播种开始就将相关信息录入系统,包括种子品种、供应商,以及施肥、浇水、喷药等农事操作的时间和用量等。当蔬菜上市时,消费者扫描蔬菜包装上的二维码,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蔬菜的整个生产过程,这种追溯系统保障了蔬菜的质量安全,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