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在打造所谓“流量娃”(将孩子培养成具有流量影响力等情况)过程中一些行为边界:
一、法律法规方面
1. 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
劳动权益保护
禁止使用童工是基本原则。如果为了流量让孩子从事经营性的演艺活动或工作而影响其正常学业、休息、身心健康发展,可能涉嫌违法。例如,不能让孩子长时间、高强度地参与商业广告拍摄、直播带货等活动,以确保孩子有足够的时间接受义务教育等法定权益。
隐私权保护
在利用孩子形象或故事打造流量时,必须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不能未经孩子同意(根据孩子年龄和认知能力合理判断)就公开孩子的隐私信息,如病历、家庭内部矛盾细节等。比如,有的家长在网络上过度分享孩子患有特殊疾病的经历以博取同情和流量,但其中包含孩子大量不愿被公开的隐私细节,这是不合法的。
2. 网络管理相关法规
网络直播规定
对于未成年人参与网络直播,国家有严格规定。例如,要严格审核直播内容,不能出现低俗、暴力、不良导向等内容。如果孩子参与直播,家长或监护人有责任确保直播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不能让孩子做出违背公序良俗的表演或言论来吸引流量。同时,对于某些平台限制未成年人直播的时段等规定也必须遵守。
二、伦理道德方面
1. 童年正常发展
不能为了流量剥夺孩子正常的童年生活。孩子应该有足够的时间玩耍、探索自然、与同龄人交往等。例如,过度安排孩子参加各种选秀、才艺表演培训而没有时间进行正常的游戏和社交,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正常人格发展。
2. 价值观导向
所打造的流量内容必须积极健康,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不能让孩子传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观。比如,为了流量让孩子在视频中炫耀奢侈品、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行为是违背道德伦理的。
三、教育与身心健康方面
1. 教育权益保障
确保孩子的学业不受过度的流量打造活动干扰。如果因为参与商业活动、拍摄视频等导致孩子频繁旷课、无法专注于学习新知识,这是违背教育规律和孩子长远发展利益的。
2. 心理压力管理
避免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孩子在面对镜头、公众关注和流量压力时可能会产生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例如,过度关注点赞数、评论内容(尤其是负面评论)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创伤,家长和相关打造者有责任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合理控制流量活动的规模和强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