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各地在“好房子”建设方面的一些新的探索实践:
一、绿色建筑与节能环保方面
1. 上海
在一些新建住宅项目中大力推广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例如,采用高效的外墙保温系统,其保温材料的厚度和性能优于传统建筑。同时,结合太阳能光伏板的安装,实现部分能源的自给自足。一些住宅社区还设置了智能能源管理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家庭能源消耗情况,并为居民提供节能建议。
2. 深圳
积极探索绿色建筑材料的大规模应用。除了要求新建住宅符合较高的绿色建筑标准外,还鼓励使用本地生产的环保型建筑材料,如再生混凝土、竹材复合板等。在建筑设计上,充分考虑自然通风和采光,通过计算机模拟优化建筑布局,减少对人工照明和空调的依赖,许多新住宅项目采用了导光筒等设备来增强自然采光效果。
二、智能化与社区服务方面
1. 杭州
许多新建住宅小区打造智慧社区平台。居民可以通过手机APP实现门禁控制、物业服务预约(如维修、保洁等)、社区活动报名等功能。社区内还设置了智能快递柜、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等。智能快递柜与电商和快递企业的数据对接,方便居民收取包裹;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采用积分奖励机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
2. 广州
部分住宅项目试点智能家居系统与社区医疗养老服务的融合。智能家居系统能够监测老年人的日常起居活动,如通过安装在卧室和卫生间的传感器,检测老人的行动轨迹和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系统会及时通知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社区医护人员可以迅速响应并上门提供服务。同时,社区还利用智能化手段优化养老设施的管理,如智能调节养老公寓内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
三、住房保障与品质提升方面
1. 北京
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不断提升品质。加大对共有产权房的建设力度,并且在规划设计时注重居住空间的合理性和舒适性。共有产权房的户型设计兼顾不同家庭结构的需求,小区配套设施也较为完善,包括幼儿园、商业网点等。同时,在保障房项目中推进绿色建筑和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如设置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设施,既提升了居住环境品质,又符合环保要求。
2. 成都
探索老旧小区改造与“好房子”建设相结合的模式。对老旧小区进行全面改造升级,除了对房屋外立面、水电气管网等基础设施进行更新外,还注重增加社区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例如,将一些老旧小区内的闲置空间改造成口袋公园、社区图书馆等,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同时,鼓励居民参与改造过程的决策,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四、适应家庭生命周期变化方面
1. 厦门
一些新建住宅采用灵活可变的空间设计。住宅内部的非承重墙体采用便于拆卸和重新组合的结构形式,方便家庭根据人口变化进行空间调整。例如,年轻夫妇购房时可以将房屋设置为大开间的舒适型一居室,随着孩子的出生,可以轻松将空间改造为两居室,满足家庭成长的需求。并且,社区周边配套设施也随着社区内家庭结构的变化逐步完善,如增加儿童教育辅导机构、亲子活动场所等。
2. 青岛
开发商在住宅项目中考虑到老年人居住需求的前瞻性设计。在部分楼盘中,设计了可转换为无障碍住房的户型,预留了安装电梯的空间(即使是多层住宅),方便日后老年人居住或家庭养老需求。同时,社区内配套建设老年活动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并且在小区绿化和道路规划上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行动便利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