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对事关亿万农民“钱袋子”的诸多方面有着新部署,以下是一些重要体现:
一、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方面
1.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
这是确保农民种粮收益的基础。通过明确粮食生产目标,如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划好永久基本农田等措施,为粮食生产提供土地保障。政府继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政策,包括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提高补贴的精准性和实效性,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
2.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产业多元化发展
鼓励各地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农业,像一些山区发展特色林果业、生态养殖等。这有助于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改变单纯依靠传统农作物种植的收入模式。例如,赣南地区发展脐橙产业,不仅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种植、加工到销售,还带动了当地大量农民就业和增收。
农产品加工业升级
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这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在加工环节的收益分享。例如,山东寿光在蔬菜产业基础上发展蔬菜深加工,生产蔬菜汁、脱水蔬菜等产品,使农民从单纯的卖原菜转变为分享加工环节的利润。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
1. 防止规模性返贫监测帮扶机制
持续关注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的收入和生活状况。通过建立多部门数据共享的监测平台,及时发现存在返贫风险的农户。例如,一旦监测到某个脱贫户因家庭成员生病、遭遇自然灾害等导致家庭收入大幅下降,就会迅速启动帮扶措施,可能包括提供临时救助金、安排产业帮扶项目或者就业援助等,保障他们的收入稳定,守住脱贫攻坚成果。
2. 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产业就业扶持
在脱贫地区加大特色产业扶持力度,如在一些贫困山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周边脱贫户通过开办农家乐、售卖特色农产品等方式增加收入。同时,加强就业培训和劳务输出对接,提高脱贫群众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稳定性,使他们能够依靠自身能力实现持续增收。
消费帮扶长效机制
进一步巩固消费帮扶成果,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继续采购脱贫地区的农产品和特色手工艺品等。例如通过“以购代捐”“消费扶贫专馆”等形式,拓宽脱贫地区产品的销售渠道,保障脱贫群众的收入来源。
三、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方面
1. 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就地就近就业
加大对县域内的产业培育力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等,让农民能够在本地找到就业机会。例如,在一些农村地区发展服装加工车间,吸纳周边农村妇女就业,使她们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获得工资收入。
返乡入乡创业
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等返乡入乡创业。政府提供创业培训、创业补贴和场地支持等,例如许多地方建设了返乡创业园,为创业者提供低租金的办公场所和生产车间,带动农村产业发展的同时,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
2. 深化农村改革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放活土地经营权。农民可以将土地流转出去获得租金收入,同时也可以通过土地入股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例如在一些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中,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土地,种植高效作物,农民除了获得保底租金外,还能根据合作社的经营效益获得分红。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明晰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通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民获得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比如一些城中村、城郊村通过盘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发展商业、租赁等产业,村民按照股权获得相应的分红收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