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发电全面入市对电价有复杂的影响,不能简单判断电价一定会下降,以下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
可能促使电价下降的因素
1. 成本优势
可再生能源特性:新能源发电(如太阳能、风能)的主要能源来源是自然的阳光和风力,其本身不需要像传统化石能源(如煤炭、天然气)那样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燃料采购。随着技术的进步,新能源发电的每度电成本在不断降低。
规模效应:随着新能源发电全面入市且规模不断扩大,其建设成本、运营成本等可以通过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例如,大规模的太阳能电站可以在采购光伏组件、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获得更优惠的价格,从而降低发电成本,这有助于拉低整体电价。
2. 市场竞争压力
增加电力供应多样性:新能源发电全面入市后,电力市场的供应主体更加多元化。传统火电企业面临更多竞争,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各类发电企业可能会通过降低电价来吸引用户。这种竞争压力会促使整个电力市场的价格趋于下降。
推动电力市场改革:新能源发电的大规模入市往往伴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深入。在更加市场化的环境下,发电企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成本来灵活定价,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依赖政府定价或受到较少的市场竞争约束。这有助于打破垄断,形成更有效的价格机制,从而为电价下降创造空间。
可能阻碍电价下降甚至导致上升的因素
1. 间歇性和不稳定性
储能技术不足:目前储能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如太阳能依赖白天光照、风能依赖风力大小和稳定性)和不稳定性会影响电力供应的可靠性。为了保证稳定供电,需要额外的措施,如建设备用电源(传统火电或储能设备)。备用电源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会增加电力供应的综合成本,从而对电价下降产生一定的抵消作用。
电网配套升级成本:新能源发电的分布较为分散,大量新能源电力接入电网需要对电网进行大规模的升级改造,包括建设智能电网、特高压输电线路等。这些电网配套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成本巨大,可能会分摊到电价中,阻碍电价的下降甚至导致电价上升。
2. 政策与补贴因素
政策导向:在新能源发电发展的初期,政府为了鼓励其发展,可能会制定一些支持性的电价政策,如补贴政策。这些补贴资金最终可能会通过一定方式反映在电价上,或者在补贴逐步退出的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电价的稳定性,甚至在短期内推动电价上升。
环保成本内部化:随着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新能源发电所带来的环境效益(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空气污染等)可能会通过政策手段逐渐内部化到电价中。例如,征收碳排放税或对清洁能源给予环境价值补偿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电价水平,不一定会使电价下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