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一度成为制约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投入巨大精力,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但在这一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和热点问题。生态环境部提出“蓝天不是等来的,而是拼出来的”这一观点,正是对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历程的精准总结。
二、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热点问题及生态环境部的回应
1. 空气质量改善成果的巩固与提升
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空气质量有了显著改善,部分城市已经摘掉了重污染的帽子。但仍存在空气质量改善成果不稳定的情况,例如在一些特殊气象条件下,空气质量可能会出现反弹。
回应
生态环境部强调持续努力的重要性。这意味着不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要进一步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一方面,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减少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占比。例如,对于钢铁、煤炭等传统重工业,继续推动其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另一方面,加强环境监管力度,通过严格的执法确保企业达标排放,对违法违规排放行为零容忍,从而巩固空气质量改善成果并不断提升空气质量。
2. 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
问题
我国秋冬季大气污染形势相对严峻,这一时期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采暖需求增加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排放压力增大。如何在秋冬季实现空气质量的有效改善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和难点。
回应
生态环境部指出要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提前制定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方案,重点针对散煤治理、工业企业错峰生产等方面开展工作。在散煤治理方面,加大清洁能源的推广力度,如“煤改电”“煤改气”工程的进一步推进,对暂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地区,提供优质清洁煤进行替代。对于工业企业,根据其污染排放水平和环境治理能力,合理安排错峰生产,在保障民生和经济稳定运行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物排放。
3. 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的完善
问题
大气污染具有流动性,一个地区的污染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地区。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但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协调不够顺畅、各地治理措施差异导致整体效果受影响等问题。
回应
生态环境部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区域间的协同合作。一是在政策制定方面,要统一标准、统一目标。例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在制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时应尽可能协调一致,避免出现污染转移现象。二是加强区域间的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共享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污染源排放清单等信息,共同研究和推广先进的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提高区域整体大气污染治理水平。
4. 应对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防治的协同推进
问题
应对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防治虽然目标有所不同,但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协同效应。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政策、技术等方面实现协同推进,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
回应
生态环境部倡导一体化治理思路。在政策上,将碳排放控制目标与大气污染物减排目标相结合,例如在制定能源政策时,既考虑能源的清洁化利用以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又考虑降低能源使用中的碳排放。在技术方面,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提高能源效率技术等既有利于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又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例如,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既能减少传统能源燃烧带来的大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又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5. 公众参与大气污染防治的深度和广度
问题
大气污染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目前公众参与主要集中在一些简单的环保行为上,如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在对大气污染治理的监督、政策参与等更深层次方面参与度较低。
回应
生态环境部鼓励拓展公众参与渠道。一方面,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认识和理解,让公众了解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自身可以采取的行动。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公众监督机制,例如开通环保举报热线、开发环保举报APP等,方便公众对违法排污行为进行举报。同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通过听证会、网络征求意见等方式,让公众能够参与到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中来。
三、意义
1. 对环境治理的意义
“蓝天不是等来的,而是拼出来的”这一理念激励着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积极投入到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它体现了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强调通过持续的努力、不断的创新和全方位的措施实施,来实现大气环境质量的根本改善。这种理念有助于推动大气污染治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从单一的污染物控制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发展,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治理延伸。
2. 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良好的大气环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一理念的贯彻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减少大气污染相关疾病的发生,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促进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国际上提升我国应对环境问题的形象和影响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