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中国天眼“超长待机”的背后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7-1 06:4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天眼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其“超长待机”的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如下:强大的技术支撑:中国天眼基于力学仿真系统研发了反射面的安全实时评估系统和开环控制系统,实现了反射面的数字孪生,能够实时监测反射面状态,哪根促动器坏了、哪个节点工作不正常,都能在安全评估系统软件中显示,并且模拟出对观测的影响,一旦超出安全范围就会自动报警,保障了其能够全天候运行工作。专业的运维团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天眼运行和发展中心有100多位工作人员,他们默默守护着天眼的运行。运维专家团队不断研发、升级测控系统,保障了FAST持续稳定运行。在观测时间段,还有运维人员会在上百米的高空同步抢修、维护,即便贵州山区雷雨天,FAST也能正常运行。严谨的工作作风:在天眼调试阶段,团队就形成了严谨的工作作风。当时团队每天晚上7点半准时举行“730会议”,“用数据说话”“问题不过夜”“必须有备用方案”是会议的三大铁律。这种作风延续下来,确保了望远镜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及时解决,保障了设备的高可用性。科学家的奉献精神:从“天眼之父”南仁东开始,众多科学家就展现出了无私的奉献精神。南仁东曾拄着竹竿喝浑水、吃冷干粮,冒着生命危险几乎走遍了贵州所有的洼地,只为选到合适台址。姜鹏等新一代科技工作者也继承了这种精神,姜鹏连续3个春节奋战在望远镜现场,团队成员为了冲刺关键阶段放弃春节回家,正是这种奉献精神让天眼能够保持高效运行。巨大的科学需求:随着“中国天眼”对全球科学界开放,来自全球天文学家的项目申请书越来越多,观测任务排得很满。截至2024年11月,FAST已发现脉冲星1040余颗,还开展了中性氢巡天任务等,在多个领域取得重要成果,科学研究对高质量天文观测数据的需求极大,促使其尽可能长时间运行,以提供更多观测数据。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24 17:46 , Processed in 0.06353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