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州:开展防溺水应急教育夏季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为切实保障青少年儿童的生命安全,提高他们的防溺水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常州市积极开展了一系列防溺水应急教育活动,全方位筑牢防溺水安全防线。## 多样化教育活动进校园常州市各中小学将防溺水教育纳入日常教学计划,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防溺水知识:主题班会:班主任结合真实案例,讲解溺水事故的危害、易发生溺水的危险区域(如河流、湖泊、池塘、水库等)以及“六不准”原则(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应急演练:学校联合当地应急救援部门,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溺水救援演练。演练中,专业人员示范了正确的自救方法(如保持冷静、尝试仰漂等)和岸上救援技巧(如使用竹竿、绳索、漂浮物等施救,严禁盲目下水),学生们分组进行实操练习,增强了应对突发溺水情况的能力。多媒体教学: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电子屏、短视频等载体,播放防溺水公益广告、动画短片和救援教学视频,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加深学生对防溺水知识的记忆。## 家校社协同筑牢安全网家长培训:学校通过家长会、微信群、致家长的一封信等方式,向家长普及防溺水监护责任,提醒家长在假期要加强对孩子的看管,教育孩子不要前往危险水域,并告知家长一旦发生溺水事故如何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援和报警。社区宣传: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辖区内的河道、池塘等危险区域设置醒目的警示牌,标注水深、禁止游泳等信息。同时,在社区广场、公告栏张贴防溺水宣传海报,向居民发放宣传手册,营造“人人关注防溺水”的社区氛围。部门联动:常州市教育、水利、公安、应急管理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对辖区内的水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对危险地段进行加固或设置防护栏。此外,还组织专业救援队伍加强对重点水域的巡逻,及时劝阻野泳行为,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置险情。## 强化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救援技能培训:面向教师、家长志愿者、社区网格员等群体开展防溺水应急救援技能培训,内容包括心肺复苏(CPR)、人工呼吸等急救方法,使他们在遇到溺水事故时能够科学施救,为专业救援争取时间。配备救援设备:在学校、社区的危险水域附近配备救生圈、救生绳、长竹竿等救援物资,并确保这些设备随时可用,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取用。通过一系列防溺水应急教育活动的开展,常州市有效提升了青少年儿童和相关群体的防溺水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形成了“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协同、部门联动”的防溺水工作格局,为保障青少年儿童的生命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