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调水调沙小浪底"三变"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30 00: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与济源市之间,是黄河流域的重要水利工程。调水调沙作为其重要运用方式,在长期实践中实现了多方面的转变,以下从不同维度解析调水调沙在小浪底的“三变”:   一、从“人工调控”到“智能调度”:技术逻辑的升级之变# 1. 初期:经验主导的人工调控阶段  2002年首次调水调沙时,主要依靠人工监测黄河水沙数据(如含沙量、流量等),结合历史经验设定调度参数。例如,通过人工测算下游河道淤积情况,确定泄洪流量和时长,调控精度较低,且需投入大量人力实时监控水情。  # 2. 如今:数字赋能的智能调度体系  “智慧黄河”系统应用:依托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构建覆盖全流域的水沙监测网络。通过布设传感器实时采集上游来水来沙、库区淤积、下游河道冲刷等数据,传输至智能调度平台进行分析,自动生成最优调度方案(如泄洪流量、持续时间等)。  模型模拟与动态优化:利用水沙数学模型(如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数学模型),提前模拟不同调度方案对河道的影响,实现“预演-决策-执行”的闭环管理。例如,2023年调水调沙中,通过模型精准计算,使下游主河槽过流能力提升至4500立方米/秒,较初期提高约30%。   二、从“单一排沙”到“多目标协同”:功能定位的拓展之变  # 1. 初期:以“冲刷河道淤积”为核心目标  2002-2010年期间,调水调沙主要聚焦于通过人造“洪峰”冲刷黄河下游河床,缓解泥沙淤积问题。例如,2006年调水调沙后,下游河道累计冲刷泥沙约12亿吨,主河槽深度平均增加1.5米。  # 2. 如今:兼顾生态、供水、防洪的综合调度  生态补水与生物保护:在调水调沙过程中,同步向黄河三角洲、渭河等生态脆弱区补水,改善湿地生态。如2024年调水调沙期间,向黄河三角洲湿地补水约1.2亿立方米,促进芦苇等植被生长,为鸟类提供栖息地。  水资源优化配置:结合流域用水需求,在调沙同时统筹保障农业灌溉、城市供水。例如,2025年调水调沙期间,通过错峰调度,为下游河南、山东等地农田提供灌溉用水约8亿立方米。  防洪能力提升:通过调沙期的洪水演练,检验水库防洪调度能力。例如,2023年调水调沙期间模拟了“千年一遇”洪水调度场景,优化了水库与下游堤防的协同防洪机制。   三、从“黄河治理”到“流域统筹”:治理理念的全局之变  # 1. 初期:聚焦黄河下游河道的局部治理  早期调水调沙主要针对黄河下游“地上悬河”问题,通过冲刷下游河床降低洪涝风险,但对全流域的水沙平衡、生态联动关注不足。  # 2. 如今:全流域“水-沙-生态”系统治理  上中下游协同调度:联合上游刘家峡、龙羊峡等水库,通过“梯级水库群联合调度”调节水沙过程。例如,2024年调水调沙前,上游水库提前蓄水,与小浪底配合形成更稳定的洪峰,使下游泥沙输送效率提高20%。  泥沙资源化利用探索:将调沙排出的泥沙用于填海造陆、土地改良等。如黄河三角洲利用调沙泥沙新增陆地面积约2万亩,既缓解泥沙淤积,又拓展生态空间。  跨区域生态联动:调水调沙与流域污染防治、水土保持工程结合。例如,配合中游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减少入河泥沙量,从源头改善水沙条件,形成“治理-保护-利用”的良性循环。   总结:调水调沙“三变”的本质与意义  小浪底调水调沙的“技术升级、功能拓展、理念全局化”三变,本质是黄河治理从“工程导向”向“生态导向”、从“单一目标”向“系统治理”的转变。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黄河防洪安全保障能力,更通过水资源、生态、泥沙的统筹调度,为流域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示范。未来,随着智慧水利技术的深化应用,调水调沙将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发挥更关键的作用。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20 14:11 , Processed in 0.06356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