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7-2 02: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是新时代中国基于自身海洋国情、顺应全球海洋发展趋势提出的重大战略方向,既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海洋梦想,也体现了对海洋价值的深刻认知和对海洋权益的坚定维护。这一路径的探索与实践,涵盖了海洋经济、生态保护、科技研发、权益维护、国际合作等多个维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一、深刻把握“向海图强”的中国逻辑1. 历史基因:从海洋文明的积淀到近代的觉醒     中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拥有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约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历史上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但近代以来,因海权丧失而屡遭外侮的历史,让“向海则兴、背海则衰”成为民族共识。如今的“向海图强”,并非对外扩张,而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超越——以海洋为纽带,实现民族复兴与世界共赢。2. 现实需求:海洋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当下,海洋是全球贸易的主要通道(中国90%以上的外贸货物通过海运完成)、资源宝库(油气、矿产、生物资源等)、科技创新的前沿(深海探测、海洋工程等),也是国家安全的屏障。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然需要以海洋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为支撑,这是“向海图强”的现实根基。3. 中国特色的核心:统筹发展与安全,兼顾自主与合作     与某些国家“以海霸权”“以海扩张”的路径不同,中国的“向海图强”始终坚持“五个统筹”:统筹发展与安全,既发展海洋经济,也筑牢海防屏障;统筹自主与合作,既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可控能力,也推动国际海洋治理合作;统筹开发与保护,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生态优先的海洋发展模式。 二、中国特色向海图强之路的实践路径# (一)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向海”的物质基础海洋经济是“向海图强”的核心载体,中国以“陆海统筹、江海联动”为思路,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  传统产业升级:从粗放式的近海养殖、低附加值渔业,转向深远海智能化养殖(如“深蓝1号”三文鱼养殖工船)、绿色港口建设(自动化码头、零碳港口),提升产业附加值。  新兴产业突破: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如深海钻井平台“蓝鲸2号”)、海洋生物医药(从海藻、海洋微生物中提取抗癌、抗病毒药物)、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解决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区域协同发展: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沿海经济带为引擎,联动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内陆战略,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海洋经济格局。# (二)守护海洋生态安全,守住“向海”的生态红线“图强”不是“竭泽而渔”,中国将海洋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构建“陆海空”一体化的生态治理体系:  生态保护制度创新:实施“湾长制”“河长制”联动,对渤海、长江口、珠江口等重点海域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划定约15万平方公里的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区)。  修复与补偿并举:开展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修复(如广西钦州红树林修复工程,成为“海洋碳汇”的典范),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让保护者受益、破坏者担责。  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严格控制围填海,推动风电、潮汐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如广东、福建的海上风电基地),实现“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三)突破海洋科技“卡脖子”难题,掌握“图强”的核心利器科技是“向海图强”的关键支撑,中国以“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为目标,攻克一批核心技术:  深海探测能力跃升: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到“奋斗者号”突破1万米载人深潜,从“海斗一号”无人潜水器到“深海空间站”的研发,中国已跻身世界深海探测第一梯队。  海洋信息与装备自主化:突破高端海洋传感器、水下通信、海洋卫星(如“海洋一号”“海洋二号”系列卫星)等技术,构建覆盖“天空-海面-水下”的海洋立体观测网,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国家实验室(如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如中船集团、海油工程)联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让“实验室”的突破变成“产业端”的竞争力。# (四)坚决维护海洋权益,筑牢“图强”的安全屏障“向海图强”必须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为前提,中国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在坚定维权中推动和平解决争端:  法理与实践并重: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等完善国内海洋法治,同时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规则,合法维护在管辖海域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  海防能力现代化:构建以航母、核潜艇、远洋舰艇为核心的现代化海军力量,同时发展海空协同监测、预警体系,应对海上安全威胁(如海盗、海上恐怖主义、非法捕捞等)。  以对话促合作:在南海问题上推动“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与周边国家开展渔业合作、海洋科研联合调查,用“合作共赢”化解分歧,避免冲突升级。# (五)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展现“图强”的大国担当中国的“向海图强”从不局限于自身,而是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国际合作:  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通过港口合作(如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航线联通、渔业合作等,帮助沿线国家提升海洋开发能力,实现互利共赢。  推动海洋科研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深海探测计划(如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与多国共建海洋观测站,共享海洋数据;在应对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等全球性问题上,提供中国方案(如红树林保护技术输出)。  引领全球海洋治理改革:在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等平台,推动建立更公平的海洋秩序,反对“海洋霸权”和“单边制裁”,为中小海洋国家发声,体现“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观。 三、挑战与展望:在探索中坚定前行中国特色向海图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仍面临诸多挑战:深海探测技术与国际顶尖水平仍有差距、部分海域生态压力较大、周边海洋权益争端复杂、全球海洋治理话语权有待提升等。但这些挑战恰恰是进一步探索的动力。  展望未来,随着“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落地、深海空间站等重大科技项目的推进、海洋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中国将继续以“生态优先、科技引领、安全为基、合作共赢”为原则,让“向海图强”不仅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点,更成为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样本——这既是中国的海洋梦,也是人类与海洋和谐共生的共同愿景。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20 13:13 , Processed in 0.05214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