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遇山洪、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时,正确的应对方法能极大提高生存概率。以下是需要牢记的核心要点,涵盖预警识别、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等关键环节: 一、提前预警与识别:减少暴露风险1. 关注预警信号 - 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暴雨、山洪、地质灾害预警(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级,红色为最高警戒),收到预警后立即避免前往山区、河谷、陡坡等危险区域。 - 留意当地“地灾监测员”的通知(如铜锣、广播、微信群提醒),农村山区的隐患点通常有专人监测。2. 识别灾害前兆 山洪前兆:溪水突然上涨、变浑浊,水流中夹杂树枝、泥沙;山谷传来异常轰鸣声(水流撞击声或土石滚动声);原本干燥的沟谷突然出现水流。 山体滑坡前兆:山坡上出现新的裂缝,或原有裂缝突然加宽;坡脚地面鼓起、房屋墙体开裂;树木歪斜、电线杆倾斜;土壤湿润区突然干燥或出现渗水。 二、突遇山洪:向“高”处跑,避“快”流1. 立即撤离低洼地带 - 若在河谷、溪流边,发现水位快速上涨或听到上游异响,果断向两侧地势高的山坡、屋顶转移,切勿沿河谷上下游奔跑(山洪流速极快,可能瞬间被冲走)。 - 远离桥梁、涵洞、挡土墙等设施,这些地方可能被洪水冲垮或因水流冲击坍塌。2. 被困时的自救 - 若被洪水围困在高地(如屋顶、大树),保持冷静,用手机拨打110、119、12379(地质灾害报警电话),清晰说明位置(如XX村XX组、靠近XX地标)。 - 若没有通讯信号,可挥动鲜艳衣物、点燃烟火(白天用浓烟,夜间用明火)发出求救信号,等待救援。 - 避免游泳逃生:洪水中夹杂杂物、暗流多,游泳极易被撞击或卷入漩涡。 三、突遇山体滑坡:向“两侧”逃,避“下方”1. 快速判断逃生方向 - 山体滑坡时,切勿顺着滑坡方向(上下坡)跑,应向滑坡体两侧的稳定山坡或平地撤离(如滑坡体左边往左侧山坡跑,右边往右侧山坡跑),距离滑坡边缘至少保持50米以上安全距离。 - 若在房屋内,立即冲出室外,向屋外两侧的空地转移,切勿躲在屋内(房屋可能被滑坡体掩埋或撞击倒塌)。2. 被困或被掩埋时的应对 - 若被滑坡体裹挟,尽量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如大树、岩石),蜷缩身体减少冲击,保护头部(用手臂或衣物遮挡)。 - 若被埋压,保持呼吸通畅:用手清除口鼻周围的泥土,避免窒息;敲击身边硬物(如石块、金属)发出声响,等待救援(呼喊会消耗体力,仅在听到外界声音时呼救)。 四、灾后注意事项:防范二次风险1. 不轻易返回危险区 - 灾害过后,隐患点可能发生二次滑坡或山洪(余震、降雨可能引发新灾害),需等待专业人员确认安全后再返回。 - 返回时警惕路面塌陷、电线漏电(洪水可能浸泡电线杆,积水导电),远离破损的房屋、堤坝。2. 饮用水与食品安全 - 灾后水源可能被污染,切勿直接饮用生水,优先选择瓶装水或煮沸后的水;食物需确认未被洪水浸泡、变质,避免食物中毒。3. 协助救援但不盲目行动 - 发现他人被困,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可大声呼救或联系救援人员,切勿独自进入滑坡区、洪水区救援(可能因二次灾害遇险)。 总结:核心原则预警来了快躲避,前兆出现即撤离; 山洪向高不沿谷,滑坡向侧不上下; 被困求救保信号,灾后返家等确认。 记住这些要点,在灾害来临时能最大限度降低危险。平时也可提前熟悉居住地的应急避难场所(如村部、学校)和逃生路线,做到有备无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