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警惕“养生讲堂”背后的陷阱 老年人保健消费需擦亮眼睛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7-3 20: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警惕“养生讲堂”背后的陷阱 老年人保健消费需擦亮眼睛  # 一、“养生讲堂”常见套路解析  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养生讲堂”骗局频发,不法分子常以“免费讲座”“专家义诊”“健康咨询”为幌子,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重视和信息差实施诈骗。其核心套路包括:  1. 情感拉拢与信任构建     - 以“关爱老人”“子女般贴心”为话术,通过免费接送、赠送鸡蛋、米面等小礼品吸引老年人参与活动。     - 频繁电话问候、上门拜访,扮演“孝顺晚辈”角色,逐渐获取老人信任。  2. 虚假宣传与焦虑制造     - 夸大老年常见疾病危害,宣称“不吃药就能根治三高”“某保健品能抗癌”,利用老人对疾病的恐惧心理推销产品。     - 伪造“权威机构认证”“专家推荐”“患者康复案例”(实为演员扮演),用虚假数据和证书增强说服力。  3. 诱导消费与连环圈套     - 先以“低价体验”“买一送十”诱导小额消费,再通过“限时优惠”“团购打折”“预存返现”等手段哄骗老人大量囤货,甚至掏空养老金。     - 部分骗局设置“会员升级”陷阱,要求老人发展亲友加入,形成类似传销的裂变模式。  # 二、典型案例:从“养生讲座”到财产流失  案例1:“高科技保健品”骗局    某团伙宣称其“量子纳米保健品”能“打通经络、净化血液”,组织老人参加“能量检测”(实为伪造数据),诱使70岁的王大爷花费8万元购买“疗程套餐”,事后发现产品仅为普通食品。  案例2:“义诊诈骗”连环套    不法分子假扮“三甲医院专家”在社区开展“免费义诊”,称李奶奶“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推荐“进口特效药”,同时诱导其办理“医疗互助卡”,前后骗取12万元。  # 三、老年人保健消费为何易陷陷阱?  1. 信息获取渠道单一     多数老人依赖电视广告、亲友推荐或街头传单获取健康信息,缺乏对产品资质、企业信誉的核查能力。  2. 情感需求被利用     子女忙于工作,老人易因孤独感对“热情”的销售人员产生依赖,降低心理防线。  3. 科学素养不足     对“量子医学”“纳米技术”等概念缺乏正确认知,易被伪科学术语迷惑。  # 四、避坑指南:给老年人的“防骗锦囊”  消费前“三问”原则    1. 问资质:要求查看产品“蓝帽子”认证(保健品专属标识)、企业营业执照,可通过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查询真伪。    2. 问疗效:牢记“保健品不能治病”,任何宣称“包治百病”的产品均涉嫌虚假宣传,及时向12315举报。    3. 问家人:大额消费前务必与子女沟通,避免因“怕麻烦孩子”而独自做决定。  警惕“免费陷阱”    对“免费体检”“免费旅游”“免费试用”保持警惕,天上不会掉馅饼,小恩小惠背后可能是巨额骗局。  提升科学认知    关注正规媒体科普(如“健康中国”政务号),参加社区组织的防骗讲座,学习基础健康知识和反诈技巧。  # 五、家庭与社会的“防护网”责任  子女多陪伴与科普    定期向父母讲解常见骗局案例,帮助其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设置消费提醒机制(如银行卡大额支出短信通知)。  社会加强监管与宣传    市场监管部门需加大对“养生讲堂”的巡查力度,严打虚假宣传;社区可开设“老年人消费维权课堂”,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  # 结语  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不应成为骗局的“温床”。唯有老人自身提高警惕、家庭给予更多关怀、社会织密监管网络,才能让“养生讲堂”回归科学本质,守护老年人的“钱袋子”和健康权。如遇可疑情况,可立即拨打110或12315求助,用法律武器捍卫权益。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20 11:44 , Processed in 0.04479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