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影子腔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许多农民“守”艺人,他们在传承和发扬这一古老民间艺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是部分代表人物介绍:刘满仓: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皮影戏(通渭影子腔)的代表性传承人。他是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常家河镇的一名农民,从小受祖父熏陶,12岁开始学习皮影戏并跟随祖父演出。经过几十年研习,他熟练掌握了皮影戏的各门技艺,还收集整理了散落在民间的皮影戏剧本百余本。他积极到各地参观学习,并通过义务表演、进校园等方式推广通渭影子腔。杨永忠: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渭影子腔(皮影戏)传承人,出生于通渭县常河镇建坪村塔山社,是杨家皮影戏第四代传承人。他七岁就参与皮影戏的演唱,高中毕业后全身心投入皮影戏事业,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抱灯换线技术精湛。他对祖传的皮影道具、唱腔词本进行改革,吸收现代音响,改编演出剧本,还自编反映新时代的剧目,能演出60多本剧目。刘国天:通渭影子腔的第八代传承人,省级非遗传承人。他出生于通渭县马营镇锦屏村,从小热爱影子腔,师从著名传承老前辈罗子平老师。他不仅继承了传统技艺精髓,还创新了皮影人会张口、会眨眼睛的表演,其作品多次在电视台节目中展示。他创编了《帮扶情》《人间真情》等一系列现代剧本,还积极参与非遗保护工作,通过网络直播扩大影子腔的影响力。程宏:通渭县义岗宏艺皮影戏班班主,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从事皮影表演三十年,足迹遍布通渭、会宁、静宁等多地,传承脉络清晰,技艺特征明显。孙金牛:通渭影子腔传承人,其影子腔跟着爷爷学习,是班社里的主唱兼主演。他保留着祖上在清朝、民国时期的传统影子腔手抄剧本60余本,是通渭县藏有传统影子腔剧本最多的影子腔艺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