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导致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可能引发交通中断、电力故障甚至人员伤亡。遇到城市内涝时,掌握科学的避险自救方法至关重要。以下是详细的避险自救指南: 一、提前关注预警,做好防范准备关注气象预警: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暴雨、内涝预警信息(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预警),了解降雨强度、持续时间及可能受影响的区域,提前规划出行或转移路线。储备应急物资:在家中或车内准备应急包,包含手电筒(备用电池)、哨子(求救信号)、饮用水、压缩饼干、急救药品(消毒用品、创可贴等)、防水手机袋、雨具、救生衣或充气游泳圈等。检查排水设施:暴雨前清理自家阳台、屋顶的排水口,确保排水通畅;低洼地区的居民可提前准备沙袋、挡水板等,阻挡积水进入室内。规划避险地点:提前确认居住地附近的高地(如高层建筑、地势较高的广场)、应急避难场所(通常由政府公布,如学校、体育馆)的位置,以便快速转移。 二、处于室内时的避险要点远离危险区域:若积水尚未进入室内,立即关闭电源、煤气总阀,防止积水导电或燃气泄漏;远离窗户、阳台,避免因高空坠物(如广告牌、花盆)受伤。应对积水进屋:若积水开始进入室内,迅速将贵重物品、电器等转移到高处(如桌子、柜子顶部);用沙袋、毛巾、防水布等堵塞门缝、下水道口,减少积水涌入。被困时保持通讯:若积水围困室内,保持冷静,及时拨打110、12345等求助电话,清晰说明所在位置(街道、门牌号、楼层);若手机信号弱,可通过敲击水管、窗户等发出规律声响求救,节省体力等待救援。 三、处于室外时的避险要点远离低洼地带:避免在涵洞、地下车库、地下室、立交桥下、隧道等低洼区域停留,这些地方是积水最快、最深的区域,极易被淹没。警惕电力设施:远离电线杆、路灯、配电箱、积水处的电线等,积水可能导电引发触电;若发现电线掉落水中,立即绕行并拨打电力部门电话(如95598)报修。谨慎蹚水行走:若必须蹚水,先观察积水深度(没过脚踝需谨慎,没过小腿需停止),避开漩涡、暗流区域;行走时扶稳固定物体(如路灯杆、墙壁),防止滑倒或被水流冲走;脱下鞋子蹚水(避免鞋被冲走失去平衡),若发现脚下有淤泥、杂物,及时避开。远离交通工具:若驾车时遇积水,立即停车并弃车逃生(车辆在积水超过轮胎一半时易失控,超过车门底部时无法打开),向地势高处转移;若乘坐公共交通,听从司机或工作人员指挥,有序撤离到安全区域。 四、被洪水围困时的自救方法向高处转移:若被积水围困,迅速向建筑物的屋顶、大树、高地等高处转移,避免被水流冲走。利用漂浮物:若被卷入水中,保持头部露出水面,抓住身边的漂浮物(如木板、塑料桶、泡沫箱、树枝),借助浮力等待救援;若穿着外套,可将外套脱下充气(如扎紧袖口和领口)作为简易救生工具。避免呛水和体力消耗:在水中保持镇静,不要挣扎呼喊过度消耗体力;若水流较急,身体尽量与水流方向保持垂直,减少被冲走的力量。 五、内涝过后的注意事项做好卫生防疫:内涝后积水可能携带病菌、垃圾、化学物质,接触后需立即用肥皂清洗;不饮用生水,只喝煮沸或瓶装水;避免食用被积水浸泡过的食物。检查安全隐患:返回住所前,确认房屋结构安全(如墙体是否开裂、地基是否松动),打开门窗通风散气;检查电路、燃气是否正常,确认无漏电、漏气后再使用。城市内涝避险的核心原则是“提前预警、主动避让、远离危险、保持冷静”。掌握这些方法,能在紧急情况下最大限度保护自身安全。同时,日常可关注所在城市的内涝应急方案,熟悉周边避险资源,做到有备无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