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华人翻译家施华谨认为,中国文学跨海“下南洋”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选择共鸣题材翻译:选择贴近菲律宾读者生活与文化心理的作品进行翻译。菲律宾社会重视家庭,文化性格偏感性,因此中国文学中关于亲情、家庭伦理与日常生计的描写容易引发共鸣。如施华谨将白刃的《南洋漂流记》译为菲律宾语,这部作品展现了早期华侨华人在菲律宾生活的真实图景,深植于菲中两种文化语境中,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注重翻译策略:优先翻译菲律宾文学圈已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国作家作品,如巴金的短篇小说。同时,尽量直接从中文原文翻译成菲律宾语,避免经英文转译,以提高语言精准性和文化还原度,更好地传达作品原貌与神韵,在文学性与可接受性之间找到平衡。借助历史传播基础:利用好中国文学在菲律宾已有的传播基础。最初,菲律宾文学爱好者通过英文译本接触到中国的唐诗宋词,而后鲁迅、巴金的代表作也通过英文译本被广泛阅读,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品的英文译本在菲律宾引发新一轮阅读热潮。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更多中国文学作品的传播。依托语言文化融合:中华文化对菲律宾的饮食、家庭生活及日常用语影响深远,许多汉语词汇已融入菲律宾语言系统。施华谨呼吁将常见汉语词汇正式纳入《菲律宾语词典》,认为更多源自汉语的词汇被纳入菲律宾语系统,是菲中人文交流日益频繁的直观体现,也有助于中国文学的传播。建立交流机制:希望未来菲律宾与中国的文学工作者能够开展更多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建立起制度化的交流机制,如定期互访、联合写作、合作翻译等,促进中国文学在南洋地区的传播与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