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接入大模型(包括DeepSeek等相关大模型等情况)有诸多积极意义:
一、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1. 创新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资源
大模型可以为高校教学提供海量的知识资源。例如,在文科类课程如历史、文学等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大模型快速获取不同历史时期的详细资料、各种文学作品的分析解读等,将这些丰富的素材融入到教学课件和课堂讲解中,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全面。
对于理工科课程,像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大模型能够提供前沿研究成果、复杂公式的多种解释以及实际案例。以计算机编程课程为例,大模型可以给出不同场景下代码编写的示例、代码优化的建议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编程知识。
个性化学习支持
大模型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情况等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比如,在英语学习中,它能够分析学生的词汇量、语法掌握程度、口语和听力水平,然后为学生制定专门的学习计划,包括推荐适合的学习资料、练习题目以及学习时间安排等。
在数学学习方面,大模型可以针对学生在某一章节(如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部分)经常出现的解题错误,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从基础概念讲解到同类题型的强化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促进学术研究
辅助科研选题
高校教师和学生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大模型可以通过分析学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沿趋势以及不同研究方向的发展潜力等,为科研选题提供参考。例如,在环境科学领域,大模型可以综合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环境保护政策、新兴环境治理技术等多方面信息,提示一些尚未被充分研究但具有重要意义的选题方向,如特定地区微塑料污染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
文献综述辅助
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大模型可以快速搜索、整理和分析大量的学术文献。它能够对某一研究主题下的多篇文献进行内容提取、关键观点总结,并梳理出不同研究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发展脉络。以生物医学研究为例,大模型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快速了解某一疾病(如癌症的新型治疗靶点)相关研究的历史进展、当前主要研究团队和成果以及存在的争议点等,节省大量的文献查阅和整理时间。
二、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1.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培养创新思维
大模型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与大模型交互过程中接触到多元的观点、新颖的解题思路和跨学科的知识融合方式。例如,在设计学专业中,学生可以利用大模型获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理念、新兴的设计材料和技术等信息,从而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提出更具创新性的设计方案,如将传统建筑文化元素与现代绿色建筑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建筑设计概念。
在创业教育中,大模型能够提供大量成功和失败的创业案例分析,学生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创新商业模式,培养在复杂商业环境下的创新决策能力。
增强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在使用大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工程类专业的实践项目中,学生遇到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等问题时,可以向大模型寻求解决方案的思路,然后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具体的方案设计和优化。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当面临复杂的社会问题(如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时,学生可以借助大模型获取国内外不同城市的治理经验、相关政策措施及其效果评估等信息,从而提出适合本地情况的解决方案,提高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
2. 适应未来社会需求
培养数字化技能
随着社会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高校接入大模型有助于学生提前熟悉和掌握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数字化技能。学生在与大模型交互过程中,学习如何有效地提问以获取准确信息,这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检索和交互技能。
他们还可以通过了解大模型的工作原理、局限性等,为未来可能参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开发、管理或应用工作奠定基础。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深入研究大模型的算法架构,尝试进行模型优化或针对特定领域的定制开发,以适应未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需求。
培养跨学科能力
大模型涵盖了多学科的知识内容,这促使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培养跨学科的能力。例如,在生物信息学领域,学生需要综合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基因数据分析、蛋白质结构预测等工作。大模型可以提供跨学科知识整合的思路和资源,帮助学生打破学科壁垒,提高在跨学科研究和工作中的适应能力。
然而,在高校接入大模型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如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避免学生过度依赖以及确保学术诚信(防止抄袭等不良行为)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