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一周新气象,各地课堂呈现出多方面的新变化:
一、教学环境与资源方面
1. 硬件设施升级
在一些城市的学校,教室配备了更先进的智能交互大屏。例如,老师可以直接在大屏上进行书写、批注,还能便捷地调用各种教学资源,如高清的教学视频、3D动画等,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像在物理课讲解原子结构时,通过3D动画展示电子围绕原子核的运动,学生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微观世界的奥秘。
部分学校更新了课桌椅,采用了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桌椅,能够根据学生的身高进行调节,为学生提供更舒适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听讲和学习。
2. 教学资源数字化整合
许多学校搭建了校内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老师们将课程教案、课件、课后练习等资料整合到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网络终端随时访问和下载。比如,语文老师可以把经典文学作品的朗诵音频、名家解读视频等资料上传,方便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时使用。
借助大数据技术,学校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准推送学习资源。对于数学学习中某一章节薄弱的学生,平台会推送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视频、专项练习题等,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二、教学方法与理念方面
1. 跨学科融合教学增多
在小学的综合实践课中,出现了将科学、美术和语文融合的教学内容。例如,以“植物的奥秘”为主题,科学课上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态特征;美术课上学生绘制自己观察到的植物;语文课上则引导学生创作关于植物的诗歌或者描写植物的小短文。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打破了学科界限,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
中学的项目式学习也体现了跨学科融合。如在“校园环保行动”项目中,学生需要运用化学知识分析校园内水质情况,利用物理知识设计节能型的校园照明方案,同时还要通过数学知识计算节能减排的效益,并以英语撰写项目报告,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深化
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普遍。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探究。在历史课讨论“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时,小组成员分工查找资料,有的负责查找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有的研究佛教传播对文化的影响,然后共同汇总、分析,形成小组观点并在全班进行汇报展示。这种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个性化教学得到更多关注。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在英语课堂上,对于基础较好、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老师会安排他们进行英语短剧表演、英语辩论等活动;而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则侧重于单词记忆、简单对话练习等,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取得进步。
三、课程内容与素养培育方面
1. 传统文化深度融入课程
在语文课程中,加大了古诗词、文言文的教学深度和广度。除了课本中的经典篇目,还会补充一些地方特色的古代文学作品。例如在苏州的学校,会增加一些描写江南水乡风情的古代诗词赏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地的文化底蕴。
许多学校开展了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如书法、剪纸、传统戏曲等。在书法课上,学生从基本笔画的练习开始,感受汉字的美感和文化内涵;戏曲课上,学生学习京剧、越剧等剧种的唱腔、身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
2. 素养教育课程多样化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开设了丰富的科学拓展课程。像机器人编程课程,学生通过编写程序控制机器人完成各种任务,锻炼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还有天文观测课程,学生利用学校的天文望远镜观测星空,了解宇宙的奥秘,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在社会素养培养方面,模拟联合国课程受到一些学校的欢迎。学生模拟不同国家的外交官,就全球性问题进行讨论、协商,了解国际事务和外交礼仪,培养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财商教育课程也开始走进课堂,学生学习基本的理财知识,如储蓄、投资等概念,提高在经济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