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42.6%,要进一步减“肥”增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优化施肥技术
1. 精准施肥
土壤测试与配方施肥
通过对土壤进行全面检测,分析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如氮、磷、钾以及中微量元素的丰缺状况。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作物的需肥规律,制定精准的肥料配方。例如,在土壤缺钾的地区种植水稻时,适当增加钾肥的施用量,而在土壤磷含量较高的区域减少磷肥的投入。
施肥量的精准控制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作物生长模型、遥感技术等,精确计算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例如,对于小麦,在分蘖期和拔节期对氮肥需求较大,可根据具体的生长指标(如叶面积指数、植株高度等)精准确定氮肥的追施量,避免过量施肥。
2. 改进施肥方式
分层施肥
在播种或移栽作物时,将肥料分层施入土壤不同深度。以玉米为例,可将一部分肥料作为基肥施于种子下方10 15厘米处,另一部分较浅施于种子附近5 10厘米处。这样既能保证作物生长前期根系附近有足够的养分供应,又能为后期根系下扎时提供长效养分。
条沟施肥与穴施
对于果树等多年生作物,条沟施肥是在树冠滴水线下开条沟,将肥料均匀施入后覆土。穴施则是在果树周围均匀挖若干个穴,施肥后填土。这种局部施肥方式可以减少肥料与土壤的接触面,降低养分固定和流失的风险,提高肥料利用率。
二、推广新型肥料
1. 缓控释肥料
缓控释肥料能够根据作物生长需求缓慢释放养分。例如,包膜型缓控释肥,其外面的包膜可以控制肥料养分的释放速度。对于玉米整个生长季,一次基施缓控释肥就可以满足其大部分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减少追肥次数,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减少因追肥不及时造成的养分缺乏或过量情况。
2. 生物肥料
微生物肥料
含有特定功能微生物的微生物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微生物环境。例如,根瘤菌肥料接种到豆科作物上,根瘤菌能与豆科植物根系共生形成根瘤,固定空气中的氮素,为植物提供氮源,减少化学氮肥的使用量。
生物有机肥
生物有机肥是将有机物料与有益微生物混合发酵而成。它既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又有大量有益微生物。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促进作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
三、加强作物管理
1. 培育优良品种
高养分利用效率品种选育
通过传统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选育对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高的作物品种。例如,一些水稻品种经过选育后,具有高效吸收土壤中磷元素的能力,即使在土壤磷含量较低的情况下,也能正常生长发育,减少磷肥的施用量。
抗逆性品种推广
种植抗逆性强(如抗旱、抗病虫害等)的作物品种,可以减少因逆境因素导致的作物生长不良而增加的肥料投入。例如,抗虫棉品种可以减少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避免因虫害导致棉花生长受阻而需要额外补充大量肥料来促进生长的情况。
2. 作物轮作与间作套种
合理轮作
不同作物对养分的需求种类和数量存在差异。例如,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轮作,豆科作物可以固氮,增加土壤中的氮素含量,为后续的禾本科作物提供氮源。如大豆 小麦轮作模式,大豆茬后种植小麦,可减少小麦氮肥的施用量。
间作套种
间作套种可以充分利用作物之间的养分互补关系。如玉米与大豆间作,玉米对氮肥需求较大,大豆通过固氮作用为玉米提供部分氮素,同时大豆对磷、钾等养分的吸收利用与玉米有一定的差异,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土壤中的养分,提高整体的肥料利用率。
四、提高农民意识与技术服务
1. 培训与教育
技术培训
对农民开展全方位的施肥技术培训,包括肥料知识、施肥方法、新型肥料使用等方面的内容。通过举办培训班、田间学校等形式,让农民了解如何科学施肥。例如,组织农民到示范田现场学习缓控释肥料的施用技术和效果,提高农民对新型施肥技术的接受度。
环保意识教育
向农民宣传过量施肥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环境的危害,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让农民认识到减“肥”增效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还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建立健全推广体系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充实技术人员队伍,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这些技术人员可以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施肥技术指导,解答农民在施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信息技术支持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向农民推送施肥技术信息、肥料市场动态等。开发施肥决策系统,农民可以通过输入作物种类、土壤类型、种植面积等信息,获取个性化的施肥方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