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要实现“三增”(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根本靠改革。以下是详细阐述:
一、农业增效靠改革
1. 土地制度改革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放活土地经营权,促进土地流转。例如,在一些地区通过土地流转形成了规模化的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这些经营主体能够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和标准化,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减少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例如,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大豆、杂粮等市场需求较大的作物种植。同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展绿色、有机、特色农产品。通过打造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如赣南脐橙通过品牌建设,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度,其价格也相对普通橙子更高,这不仅提高了当地农业的效益,也增强了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农民增收靠改革
1.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农村集体资产量化到成员,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例如,一些城中村或城郊村通过对集体经营性资产(如厂房、商铺等)进行股份制改造,农民按照股份获得分红收益。此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也在探索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的途径,使农民能够从闲置资源的利用中获取收益。
2. 户籍制度改革
逐步消除城乡户籍壁垒,使农民能够平等享受城市的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当农民进城务工时,能够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机会和劳动报酬,减少就业歧视。而且,随着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推进,他们在城市中的消费能力也会增强,家庭总收入得以增加。同时,户籍制度改革还为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留在农村的农民可以通过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收入。
三、农村增绿靠改革
1.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农村的推进
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对农村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例如,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在农村水体保护中的应用,明确各级责任人对河流、湖泊的保护责任,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同时,改革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农村生态保护地区的补偿力度。在一些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农村,通过生态补偿项目,农民参与到森林保护、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工作中,既保护了环境,又增加了收入,实现了农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促进农村增绿。
2. 农业绿色发展机制改革
建立绿色农业补贴制度,鼓励农民采用生态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如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有机肥料的使用等。这有助于保护农村土壤、水体和空气等生态环境要素,实现农村增绿。同时,通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如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沼气、有机肥等,既解决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又提升了农村的生态品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