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政策多次纠偏,地方招商“内卷”能否破局的一些分析:
一、地方招商“内卷”的表现及危害
1. 表现
优惠政策过度竞争
地方为吸引企业投资,竞相提供税收减免、土地低价出让、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例如,一些地方为了引进大型制造业项目,给予企业长达数年甚至十几年的税收减免期,远远超出合理的产业扶持范围。
在土地政策方面,有的地方以低于成本价出让工业用地,甚至零地价供地,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
同质化竞争严重
各地缺乏对自身独特资源和优势的精准定位,纷纷追逐热门产业。如当前很多地方都将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作为重点招商方向,不顾自身在相关产业的基础、配套能力和技术人才储备情况。
重复建设招商平台,各地大量建设工业园区、产业新城等,但园区之间产业定位相似,功能雷同,导致企业可选择的范围看似很多,但实际各园区提供的条件和资源差异不大。
2. 危害
资源浪费
土地资源方面,低价出让或闲置的土地无法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例如,一些地方为了招商匆忙圈地建设园区,但由于缺乏项目支撑,大片土地长期荒芜,杂草丛生。
财政资金方面,过度的补贴和优惠政策使得地方财政支出增加,削弱了地方政府在其他公共服务领域如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能力。
产业发展质量不高
由于招商竞争主要集中在优惠政策而非产业生态建设,导致一些企业入驻后,面临上下游配套不完善的问题。例如,某些地方引进了电子信息产业的组装企业,但缺乏关键零部件供应商,企业运营成本增加,产业集群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创新能力。
二、政策纠偏的方向及影响
1. 方向
规范优惠政策
中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明确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的合理范围和使用条件。例如,对税收减免政策设置上限,防止地方无节制地让利;规范土地出让程序,要求按照市场评估价合理确定地价,保障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加强对地方财政补贴的监管,确保补贴资金真正用于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避免资金浪费和不正当竞争。
引导差异化发展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强调各地要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等因素,确定特色招商方向。例如,东部沿海地区可利用港口优势和对外开放经验,重点发展外向型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西部地区则可以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等。
鼓励地方政府在招商中注重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而不是单纯追求个别企业的引进。如支持地方围绕主导产业,按照“补链、强链、延链”的思路开展招商活动。
2. 影响
短期影响
地方政府在调整招商策略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些阵痛。一些原本依靠过度优惠政策吸引来的企业可能会出现观望或流失的情况,招商项目的签约数量和金额可能在短期内出现下降。
对于习惯了同质化竞争的地方招商部门,转变思路需要时间和精力,在短期内可能难以迅速适应新的政策要求和招商模式,导致招商工作效率暂时降低。
长期影响
有利于营造健康、可持续的招商环境。规范的政策可以避免地方之间的恶性竞争,使企业选择投资地更多地基于市场环境、产业配套等实质因素,而不是单纯的优惠幅度。
推动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差异化发展的引导促使各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区域间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提高全国整体产业竞争力。
三、地方招商“内卷”破局的可能性
1. 有利因素
政策引导的有效性
随着中央政策的不断强化和细化,地方政府逐渐认识到传统招商“内卷”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例如,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按照国家要求调整土地和税收政策,将工作重点转向改善营商环境、提升产业配套等方面。
国家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通过设立各类试验区、示范区等方式,为地方提供了探索新招商模式的平台。如雄安新区在建设过程中,按照全新的理念开展招商,注重高端高新产业的引进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其他地方提供了借鉴。
地方自身发展需求的转变
一些地方在经历了招商“内卷”的阶段后,意识到单纯依靠优惠政策吸引企业难以实现长期发展目标。例如,部分资源型城市在传统产业衰退后,开始寻求转型发展,注重通过招商引进创新型企业和新兴产业,打造多元化的产业体系,从而自觉摒弃过去的“内卷”做法。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地方对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这也促使地方在招商中更加注重项目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不再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
2. 挑战
传统思维惯性和政绩考核压力
地方招商部门长期形成的以优惠政策吸引投资的思维模式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部分官员仍然认为提供更多优惠就能在招商竞争中获胜,这种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现行政绩考核体系中,招商引资的规模和数量往往是重要指标。这使得地方政府在追求破局的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压力,容易出现为了完成考核任务而回归旧有招商模式的情况。
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
发达地区在基础设施、人才资源、市场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招商竞争中更容易吸引优质企业。而欠发达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可能更倾向于通过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难以彻底摆脱招商“内卷”的困境。
虽然地方招商“内卷”的破局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政策的持续纠偏和地方发展理念的逐步转变,从长期来看是有可能实现破局的,从而走向健康、可持续的招商发展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