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能取得从100元到550万(这里是为了说明巨大增长幅度而简化表述)60年增长5.5万倍这样令人惊叹的投资成果,主要靠以下两点:
一、价值投资理念
1. 寻找低估企业
深入分析财务状况
巴菲特会仔细研究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基本财务文件。例如,他在考察可口可乐公司时,关注到其强大的现金流创造能力。可口可乐公司凭借其全球性的品牌优势,在销售产品时能够迅速回笼资金,现金流量非常充沛。这使得公司在应对各种市场变化和债务偿还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即便在短期业绩波动时,强大的现金流也能支撑公司的稳定运营。
评估企业内在价值
他运用自己的一套估值方法,不仅仅关注企业当前的盈利水平,更重视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以伯克希尔 哈撒韦旗下的众多子公司为例,在收购时,他会综合考虑子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公司的市场份额、品牌价值、管理团队等因素。如对于伯克希尔 哈撒韦纺织业务之外的保险等优质业务,他看到了保险业务在风险定价、资金运用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其内在价值远远高于当时的市场估值。
关注安全边际
巴菲特总是在股票价格低于其评估的内在价值时才出手购买。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运通公司因为“色拉油丑闻”遭受重创,股价大幅下跌。但巴菲特通过深入分析,认为这一事件只是短期影响,美国运通公司的核心业务——信用卡和旅行相关服务业务的根基仍然稳固,其内在价值远高于当时低迷的股价。于是他果断买入美国运通的股票,随着美国运通业务的逐步恢复和发展,巴菲特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2. 长期持有策略
避免短期市场波动干扰
巴菲特坚信企业的价值最终会在股价上得到体现,所以他不会因为短期的股价波动而轻易卖出股票。以他投资的华盛顿邮报公司为例,在持有期间,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价也曾经历多次大幅波动,如遇到经济衰退期广告业务下滑影响公司业绩时,股价随之下跌。但巴菲特并没有抛售,而是继续持有,因为他看到了华盛顿邮报在传媒行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包括其优秀的新闻采编团队、广泛的读者基础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等。
伴随企业成长获利
当巴菲特投资于一家企业时,他就像一个长期合作伙伴一样。他投资的吉列公司,随着全球男性剃须市场的扩大以及吉列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推出新的剃须刀系列,公司的业绩不断增长。巴菲特通过长期持有吉列的股票,分享了吉列公司成长带来的红利,从吉列的全球市场扩张、利润增长中获得了巨大的投资收益。
二、理性的投资心态
1. 独立思考
不随波逐流
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巴菲特不会轻易受到市场上流行观点或者其他投资者行为的影响。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时期,当时众多投资者纷纷涌入互联网相关股票,市场一片狂热,很多互联网公司的股票价格被炒到了极高的水平。然而,巴菲特通过自己的分析,认为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缺乏稳定的盈利模式和坚实的资产基础,他坚持不投资那些被过度炒作的互联网股票,尽管当时他面临着外界所谓“跟不上时代”的质疑,但最终事实证明了他的独立判断是正确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后,那些被过度追捧的互联网股票价值大幅缩水。
深入研究得出结论
巴菲特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会对投资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他的研究团队会考察公司的业务模式、行业竞争格局、宏观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例如,在考虑投资铁路公司时,他会研究美国的交通运输业发展趋势、铁路运输相对于其他运输方式(如公路、航空)的优势和劣势、铁路公司的成本结构(包括铁轨维护、机车购置和运营等成本)以及未来的货运和客运需求预测等。基于这些深入研究,他才做出投资决策。
2. 控制情绪
在市场恐慌时保持冷静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股票市场大幅下跌,投资者普遍陷入恐慌,纷纷抛售股票。而巴菲特却能够保持冷静,他一方面看到了危机中存在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对自己投资的企业有着足够的信心。他旗下的伯克希尔 哈撒韦公司在危机期间不仅没有大规模抛售股票,反而选择性地进行了一些投资,如对高盛集团的投资。当时高盛集团因金融危机面临巨大压力,股价暴跌,但巴菲特看到了高盛的核心业务优势和长期价值,他以较低的价格投资高盛,后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复苏,这笔投资获得了可观的收益。
在市场贪婪时保持克制
当市场处于繁荣期,投资者情绪高涨,很多股票价格被高估时,巴菲特会克制自己的投资冲动。例如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很多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资产和股票价格不断攀升,市场上到处都是乐观的声音。但巴菲特并没有盲目跟风投资这些高估的资产,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价值投资原则,避免卷入泡沫,从而保护了自己的投资组合免受泡沫破裂带来的巨大损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