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产品表现坚挺的现象及影响因素
1. 现象
近年来,部分农产品在市场上展现出价格坚挺甚至持续上涨的态势。例如,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以及一些特色农产品如有机蔬菜、高端水果等。以小麦为例,在一些地区,小麦价格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稳步上升,突破了以往的价格区间。
2. 影响因素
供应方面
天气因素:恶劣天气对农产品产量有着直接影响。干旱、洪涝、飓风等自然灾害会破坏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例如,美国是世界上重要的玉米和大豆生产国,其产区一旦遭受干旱,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就会大幅下降。2012年美国遭遇严重干旱,玉米产量锐减,导致国际玉米价格大幅上涨。
种植面积调整:受政策和市场预期的影响,农民可能会调整种植面积。如果上一年某种农产品价格较低,农民可能会减少该作物的种植面积,从而影响下一年的供应。例如,当棉花价格持续低迷时,棉农可能会改种其他作物,导致棉花供应减少,进而影响棉花价格的坚挺程度。
需求方面
人口增长与消费升级: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对农产品的需求持续增加。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消费者对于高品质、安全、有机的农产品需求旺盛。比如,城市消费者对有机蔬菜的需求逐年上升,尽管有机蔬菜价格相对较高,但因其符合健康、环保的消费理念,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工业用途拓展:农产品的工业用途不断拓展,也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玉米不仅是重要的粮食作物,还广泛用于生物燃料生产。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增加,用于生产生物燃料的玉米数量也在增加,这就支撑了玉米价格的坚挺。
政策因素
农业补贴政策:政府的农业补贴政策对农产品价格有一定的支撑作用。补贴可以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从而保障农产品的供应。例如,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为农民提供了各种补贴,包括种植补贴、农产品价格补贴等,这有助于稳定欧盟内部的农产品市场,使得部分农产品价格表现相对坚挺。
贸易政策:贸易政策影响农产品的进出口,进而影响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关税调整、贸易配额等措施都会对农产品价格产生影响。例如,当一个国家提高农产品进口关税时,国内市场上该农产品的进口量会减少,在国内供应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价格可能会上升。
二、基本面动向需关注的焦点
1. 供应基本面
种植成本变动: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的变化会影响农产品的种植成本。如果农资价格上涨,农民的生产成本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价格就有上涨的压力。例如,近年来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化肥生产企业的环保成本增加,导致化肥价格上升,这就影响了农产品的种植成本和价格走势。
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新的农业技术如转基因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的创新与应用会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和产量。例如,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提高了棉花的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棉花的市场供应和价格走势。精准农业技术通过卫星定位、传感器等手段,实现对农田的精准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也会对农产品的供应产生影响。
2. 需求基本面
新兴消费趋势:除了消费升级带来的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外,一些新兴的消费趋势也值得关注。例如,植物性蛋白消费的兴起,使得大豆等富含植物蛋白的农产品需求结构发生变化。随着素食主义者群体的扩大和人们对健康饮食结构的追求,植物性蛋白食品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这就影响了大豆等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价格。
宏观经济形势对需求的影响:宏观经济形势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力和消费需求。在经济繁荣时期,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较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尤其是高端农产品的需求会增加;而在经济衰退时期,消费者可能会减少对高端农产品的消费,转向更经济实惠的农产品。例如,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一些高端水果和进口农产品的销售受到了明显的冲击,而基本粮食作物的需求相对稳定。
3. 国际市场与政策动向
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对国内农产品价格有着重要影响。国际粮食市场上,如巴西、阿根廷等粮食出口大国的产量和出口政策变化会影响全球粮食价格。如果巴西大豆丰收且出口增加,可能会导致国际大豆价格下跌,这也会通过进口渠道影响国内大豆市场的价格。
国际政治与贸易关系:国际政治关系紧张或贸易摩擦会干扰农产品贸易。例如,中美贸易摩擦期间,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大豆加征关税,中国则对美国大豆进口进行调整,这不仅影响了中美两国的大豆市场,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球大豆贸易格局,使得大豆价格波动加剧。同时,政治关系紧张地区的农产品贸易也会受到限制,影响农产品的正常流通和价格形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