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些相关的举措:
一、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标准
1. 完善核算方法
明确排放因子:对于不同行业、不同能源品种以及不同温室气体,精准确定排放因子。例如,在电力行业,根据不同发电技术(如煤电、水电、风电、光电等)分别确定其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对于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依据燃料的含碳量、氧化率等准确计算排放因子,提高核算的准确性。
规范活动数据收集:统一活动数据的收集范围、频率和方法。如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耗数据,规定以企业能源计量器具的读数为准,并且明确计量器具的校准要求。对于交通运输行业,明确统计车辆行驶里程、货物运输周转量等活动数据的具体方法,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2. 涵盖全范围排放源
纳入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核算:除了二氧化碳,将甲烷、氧化亚氮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纳入核算体系。在农业领域,准确核算稻田甲烷排放、畜牧养殖过程中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在工业领域,核算化工生产过程中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如硝酸生产中的氧化亚氮排放等。
考虑全产业链排放:从原材料开采、生产加工、运输、消费到废弃物处理的全产业链视角进行碳排放核算。例如,在电子产品制造业,不仅要核算生产制造环节的碳排放,还要考虑上游原材料(如金属矿石开采、半导体材料制造等)的碳排放以及产品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包括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如电脑使用过程中的电力消耗)和报废后的处理(如电子废弃物拆解和回收过程中的碳排放)。
二、加强数据质量管控
1. 数据监测与验证
建立多层次监测体系:在企业层面,要求重点排放企业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对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实时监测。例如,大型钢铁企业安装针对煤炭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监测设备,直接测量烟囱排放口的气体流量、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在区域层面,建立环境监测站点网络,监测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通过反演等技术估算区域碳排放总量,与企业上报数据进行对比验证。
数据验证机制:建立严格的数据验证流程,企业上报的碳排放数据需经过第三方机构的核查。第三方核查机构应具备专业资质,按照统一的核查标准对企业的核算方法、活动数据和排放因子进行审查。同时,政府部门要对核查机构进行监管,确保核查工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2. 数据追溯与纠错
数据追溯系统:建立碳排放数据追溯系统,要求企业对每一个数据来源进行详细记录,能够追溯到原始数据的产生过程。例如,企业的能源采购数据可以追溯到能源供应商的发票、计量记录等原始凭证。当数据出现异常时,可以通过追溯系统快速查找问题根源。
纠错机制:一旦发现数据错误,建立及时的纠错机制。企业应及时修正错误数据,并重新上报。同时,对导致数据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如核算方法错误、数据录入错误等,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对于故意提供虚假数据的企业,要给予严厉的处罚。
三、提升统计核算能力建设
1. 人才队伍培养
专业教育与培训:在高校和职业院校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培养碳排放统计核算方面的专业人才。课程内容包括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统计方法学、环境经济学等知识领域。同时,针对在职人员开展定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最新的核算标准、数据监测技术和核查方法等,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跨学科人才培养:鼓励培养跨学科的人才,融合环境科学、统计学、经济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例如,既懂得工业生产流程又熟悉碳排放核算方法的复合型人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工业碳排放核算工作。
2. 信息化技术应用
建立大数据平台:构建碳排放大数据平台,整合来自企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等多源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对海量的碳排放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和分析。例如,利用大数据平台分析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制定减排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区块链技术应用:利用区块链技术保障碳排放数据的安全性和不可篡改性。将企业的碳排放数据记录在区块链上,每一个数据的变更都有完整的记录,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共享和透明化,方便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进行监督。
四、加强部门间协调合作
1. 明确部门职责分工
跨部门协同机制:明确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统计局、工信部等部门在碳排放统计核算中的职责。例如,发改委负责制定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和减排政策的宏观调控;生态环境部负责组织实施碳排放监测、核算、报告和核查工作;统计局负责提供宏观经济数据和相关统计指标,为碳排放核算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工信部负责工业行业的能源管理和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在工业碳排放核算方面提供行业数据和技术指导等。各部门之间建立定期的沟通协调机制,协同推进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的完善。
避免数据重复与冲突:通过部门间的协调,避免数据的重复收集和数据冲突。例如,在企业能源消耗数据的统计方面,统计局和生态环境部要明确各自的统计口径和使用目的,确保企业只提供一套准确的能源消耗数据,既满足宏观经济统计需求,又满足碳排放核算需求。
2. 国际交流与合作
核算标准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碳排放核算标准的制定和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的核算经验,如欧盟在碳排放核算方面的成熟做法,包括其对不同行业的精细化核算方法、数据管理模式等。同时,推动我国的碳排放核算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我国碳排放数据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奠定基础。
数据共享与比较研究:与其他国家开展碳排放数据共享和比较研究。通过国际间的数据共享,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全球碳排放格局,分析我国在全球减排中的地位和作用。比较研究不同国家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和数据结果,发现我国核算体系中的优势和不足,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