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新春主题

最高法:谨防未成年人沦为电诈“工具人”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1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高法强调谨防未成年人沦为电诈“工具人”具有重要意义,这一举措主要基于以下多方面原因:

一、未成年人易被利用的特点
1. 身心发育不成熟
   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和判断力,容易受到欺骗和诱惑。例如,诈骗分子可能会以简单的“赚钱游戏”“轻松获利”等说辞吸引未成年人,而未成年人难以识别其中的陷阱。
   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于复杂的法律和道德概念理解不深。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并不清楚帮助他人进行简单的网络操作(如提供银行卡账号用于注册账号等)可能会涉及违法犯罪行为。
2. 经济未完全独立且易被利益诱惑
   未成年人大多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而诈骗分子往往会利用这一点,以小额的金钱回报为诱饵,如承诺给予几十元、几百元的报酬,让未成年人参与到电信诈骗相关的活动中。
   对于缺乏经济支配能力且对金钱有一定渴望的未成年人来说,这些看似轻松就能得到的报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从而容易被诈骗分子操控。

二、成为“工具人”的危害
1. 对未成年人自身的危害
   法律风险:一旦未成年人被卷入电诈活动,无论他们是否完全知晓自己行为的性质,都可能面临法律责任。例如,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未成年人参与了电信诈骗中的资金转移环节,即使他们是在他人的诱导下进行的,也可能被认定为共同犯罪,这将对他们的未来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如影响升学、就业等。
   心理创伤:参与电诈活动可能会给未成年人带来心理上的创伤。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了他人的财产损失或者涉及违法犯罪时,会产生恐惧、内疚、自责等不良情绪,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2. 对社会的危害
   助长电诈气焰:未成年人成为电诈“工具人”,会在一定程度上为电信诈骗犯罪活动提供便利,使得诈骗分子更加猖獗。例如,未成年人可以被利用来注册大量虚假账号,用于发送诈骗信息或者进行洗钱等活动,这会增加电信诈骗的成功率和隐蔽性。
   损害公众利益:电信诈骗本身就是一种严重损害公众财产安全的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的参与会导致更多的无辜群众遭受诈骗,引发社会信任危机,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防范的措施
1. 家庭层面
   加强教育引导:家长要加强对未成年人关于网络安全、防范诈骗等方面的教育。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向孩子讲解电信诈骗的常见形式和危害,提高孩子的防范意识。例如,可以与孩子一起观看防范电信诈骗的宣传视频,或者分享身边发生的诈骗案例。
   关注孩子行为: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日常行为,尤其是在网络使用方面。要合理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监督孩子的网络社交活动,避免孩子与不良人员接触。如果发现孩子有异常的经济收入或者行为举止,要及时进行调查和引导。
2. 学校层面
   开展专题教育:学校要将防范电信诈骗纳入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定期开展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活动。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宣传电信诈骗知识,营造浓厚的防范氛围。
   关注特殊群体:学校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家庭情况特殊、行为表现异常的学生。例如,对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庭经济困难或者在学校表现出对金钱过度渴望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引导,防止他们被诈骗分子利用。
3. 社会层面
   加强监管执法: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严格落实网络实名制等制度,从源头上减少未成年人被利用的机会。例如,对于网络游戏、网络社交平台等,要加强身份验证管理,防止未成年人使用虚假身份信息注册账号并被用于电诈活动。
   宣传引导:社会各界要广泛开展防范电信诈骗的宣传活动,针对未成年人的特点制作生动有趣的宣传内容。例如,可以制作动漫形式的防范电诈宣传短片,在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播放,提高未成年人的防范意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2-25 20:31 , Processed in 0.04624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