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发力优化住房政策,这对助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有着诸多积极意义。
一、需求端政策
1. 放松限购限贷
内容
许多城市放宽或取消限购政策。例如,一些二线城市将原来限制外地户籍购房的条件放宽,允许在当地稳定就业一定年限的非户籍人口购买首套房,这有助于扩大购房群体。在限贷方面,降低首付比例,对于首套房购房者,首付比例可能从原来的较高比例(如30% 50%)降低到20%左右,减轻了购房者的首付压力。
意义
从需求侧来看,放松限购限贷能够直接刺激更多的潜在购房者进入市场。对于改善型购房者而言,他们可能因为之前的限购政策被限制购房,政策放宽后可以将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释放出来。而首付比例的降低,使得更多资金实力有限但有稳定收入的家庭能够提前实现购房计划,从而增加住房市场的有效需求。
2. 公积金政策调整
内容
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是常见的调整方式。例如,有的城市将公积金贷款额度从原来的50万元提高到80万元,这对于依赖公积金贷款购房的群体来说是一大利好。同时,一些地方还扩大了公积金的使用范围,比如允许公积金用于装修、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与住房相关的支出。
意义
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可以让购房者在公积金贷款的支持下购买总价更高的房屋,对于中低收入家庭来说,公积金贷款的优惠性更为明显,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购房能力。扩大公积金使用范围则增强了公积金的住房保障功能,进一步提高了居民住房消费的积极性。
3. 购房补贴政策
内容
各地政府纷纷出台购房补贴政策。比如,一些城市对购买新建商品住宅的家庭给予每平方米几百元的购房补贴,补贴金额根据房屋面积计算。还有的地方对于人才购房给予额外的补贴,补贴金额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旨在吸引人才落户的同时促进住房销售。
意义
购房补贴政策直接降低了购房者的购房成本。对于刚需购房者来说,每平方米的补贴可以减轻购房的经济负担,增加他们购房的意愿。对于人才购房补贴,有利于城市吸引和留住人才,同时也能带动住房市场的活跃度,尤其是在一些人才流入需求较大的城市,这种政策对稳定住房市场需求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供给端政策
1. 土地供应调整
内容
在土地供应方面,一些城市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土地供应节奏和结构。一方面,适当减少土地供应总量,避免市场上出现过多的新建商品房库存积压。另一方面,优化土地供应结构,增加保障性住房和中小户型住宅用地的供应比例。例如,原本保障性住房用地占比为20%,调整后提高到30%,中小户型住宅用地供应比例也相应增加。
意义
减少土地供应总量有助于缓解市场竞争压力,避免因过度供应导致土地价格和房价进一步下跌。增加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有助于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体现住房的民生属性。中小户型住宅用地供应的增加可以满足市场上刚需购房者的需求,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有利于稳定房价,因为中小户型住宅的总价相对较低,更符合刚需购房的需求特点。
2. 房企融资支持
内容
政府和金融机构积极为房地产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例如,监管部门鼓励银行增加对优质房企的开发贷款额度,拓宽房企的融资渠道。一些金融机构还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为房企筹集资金,降低房企的融资成本,提高房企的资金流动性。
意义
房地产企业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市场下行期,房企往往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给予房企融资支持可以确保在建项目的顺利进行,避免出现烂尾楼现象,维护购房者的权益。同时,房企资金状况的改善有助于稳定房地产市场的供给端,保持市场的稳定发展,避免因房企资金链断裂导致市场供应大幅减少而引发市场恐慌。
3. 预售资金监管优化
内容
各地对预售资金监管进行优化。适当放宽预售资金的使用限制,在确保项目建设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允许房企根据项目建设进度按比例使用预售资金。例如,在项目基础工程完工后,可以提取一定比例的预售资金用于支付工程相关费用,而以前可能限制较多,资金提取流程繁琐。
意义
预售资金是房企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资金来源。优化预售资金监管可以提高房企资金的使用效率,使房企能够更灵活地调配资金用于项目建设,有助于缓解房企的资金压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从而增加市场上的有效供给,稳定市场预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