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为“三农”工作指明方向,以下是按照一般思路对当年“三农”工作开展的一些阐述:
一、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1.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
严格耕地保护制度,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如加强耕地用途管制,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通过卫星遥感、实地巡查等手段加强监管,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被突破。
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提高种粮补贴标准,如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等,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鼓励农民多种粮、种好粮。
推广先进的粮食种植技术,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例如,推广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提升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
2. 保障其他重要农产品供给
保障“菜篮子”产品供应。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提高蔬菜生产的设施化、规模化水平,稳定生猪等畜禽生产,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如支持建设现代化的大型养猪场,同时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养殖生猪,保障猪肉市场的稳定供应。
统筹做好农产品的保供和质量提升工作。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减少农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损耗,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追溯体系,确保消费者能吃到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1. 建立长效监测帮扶机制
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通过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排查、部门数据比对等多种方式,及时发现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例如,利用民政、医保、残联等部门的数据信息,对因病、因灾、因残等可能导致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的农户进行精准识别。
一旦发现监测对象,迅速落实帮扶措施。根据不同的致贫返贫风险类型,提供有针对性的帮扶,如对有劳动能力的提供产业就业帮扶,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落实兜底保障政策。
2. 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持续加大对脱贫地区产业扶持力度,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例如,在山区发展特色林果业、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业等。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脱贫人口就业增收,同时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
加强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根据市场需求和脱贫人口的实际情况,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等,如针对农村电商发展需求开展电商运营培训,让脱贫人口能够在新兴产业中找到就业机会。
三、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领域,扎实推进乡村建设
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加强农村交通建设,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提高农村公路的通达率和通畅率,加强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确保农村公路安全畅通。
完善农村水利设施,加强农田灌溉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同时,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保障农村居民喝上干净、安全的饮用水。
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加强农村宽带网络和5G基站建设,推动农村电商、智慧农业等新兴业态发展,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2.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例如通过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定向培养乡村教师等方式,提升农村教师整体素质。
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提高乡村医生待遇,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在农村的有效实施,方便农村居民就医。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如建设农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四、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
1. 加大“三农”投入力度
建立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对“三农”投入只增不减。优化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重点支持粮食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服务等领域。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例如,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机具购置补贴贷款等业务,解决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
2. 深化农村改革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通过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在保障农民基本居住权益的同时,提高宅基地利用效率,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