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在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过程中主打落实落细,这具有深远意义和诸多重要举措:
一、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方面
1. 稳定播种面积
细化耕地用途管制
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特别是口粮生产,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通过这种细致的划分,确保每一寸耕地都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种植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
精准下达任务指标
将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播种面积、产量等任务指标层层分解到省、到县、到乡、到村,甚至到具体的田块。例如,在春播和秋播时节,精确统计各地的种植计划,督促各地按照计划落实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播种,确保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以上的目标得以实现。
2.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规划上细致到田间道路、灌溉排水、土壤改良等各个方面。比如,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制定差异化的土壤改良方案,在南方酸性土壤地区推广石灰中和酸性、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精准的维护和新建规划,在干旱地区重点布局灌溉设施建设,如建设滴灌、喷灌系统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作物生长的水分需求。
农业防灾减灾体系构建
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将监测站点布局到基层乡镇甚至重点村。例如,在台风、暴雨、干旱等灾害多发地区,加密气象监测设备,实现灾害的早期预警。并且针对不同地区主要灾害类型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如在东北地区制定应对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预案,在黄淮海地区制定应对干热风危害小麦灌浆的预案等,提高农业应对灾害的能力。
二、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
1. 健全监测帮扶机制
精准识别监测对象
建立多部门数据共享比对机制,将农户的收入、支出、“两不愁三保障”等情况进行详细的量化分析。以家庭为单位,每月或每季度更新数据,重点关注因病、因灾、因市场波动等导致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的农户,及时将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识别为监测对象。
个性化帮扶措施
对监测对象实施分类帮扶,根据其致贫返贫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帮扶计划。例如,对于有劳动能力但缺乏就业技能的监测对象,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并与当地企业建立劳务对接关系,帮助其就业增收;对于因病致贫的监测对象,协调落实健康帮扶政策,包括大病救助、慢性病签约服务等,减轻其医疗负担。
2. 推动脱贫地区产业发展
产业项目规划
深入分析脱贫地区的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规划特色产业项目。在山区重点发展林果业、林下经济,如在西南山区发展核桃、花椒等特色林果种植以及林下养殖土鸡等产业;在草原地区发展现代畜牧业,根据草地载畜量合理规划牲畜养殖规模,提高畜产品质量和产量。
产业扶持政策细化
针对脱贫地区的产业发展,从财政、金融、保险等多方面制定详细的扶持政策。财政上加大对脱贫地区产业项目的补贴力度,如对新建的农业产业基地给予种苗、农资补贴;金融方面,设立专门的扶贫小额信贷,放宽贷款条件,延长贷款期限,简化贷款手续,为脱贫户发展产业提供资金支持;保险方面,推广特色农产品价格保险、自然灾害保险等,降低产业发展风险。
三、在推进乡村振兴方面
1. 乡村产业发展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
详细规划乡村产业布局,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农产品加工方面,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产品种类和产量,合理布局加工厂的规模和位置。例如,在水果主产区建设果汁加工、水果罐头加工企业;在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深加工,如将小麦加工成面粉、面条、糕点等多种产品。同时,注重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服务业,挖掘乡村文化和自然资源,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建设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培训农村电商人才,提高农产品的线上销售能力。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制定具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计划,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进行分类指导和扶持。对于家庭农场,提供技术培训、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等支持,引导其规范经营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对于农民合作社,加强财务规范、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鼓励合作社开展联合社建设,增强市场竞争力;对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土地、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引导其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增收。
2. 乡村建设行动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细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标准和任务,将整治内容分解为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等具体项目。在厕所革命方面,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和农民生活习惯,选择合适的改厕模式,如在干旱缺水地区推广节水型厕所,在寒冷地区推广防冻型厕所;在生活垃圾治理方面,建立从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到县处理的详细运作机制,明确各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运行规范;在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根据村庄规模和污水排放量,选择集中处理或分散处理的方式,推广生态化的污水处理技术。
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统筹规划乡村的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交通方面,制定乡村道路建设规划,根据村庄人口规模和产业发展需求确定道路的宽度、等级等标准;在供水方面,因地制宜选择供水方式,对水源地保护、水质检测、供水设施维护等制定详细的管理措施;在公共服务方面,加强农村学校、卫生院(室)、文化活动室等设施建设,明确师资配备、医疗服务水平提升、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的目标和措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