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举措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对农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 资源高效利用
节水灌溉技术方面
例如精准灌溉技术,能够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土壤墒情等因素精确供水。这有助于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在一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传统漫灌方式下水资源利用率可能只有30% 40%,而精准灌溉技术可将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到80% 90%,从而降低了抽取和运输水资源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间接实现碳减排。
肥料高效利用技术方面
新型缓控释肥料技术的应用,使肥料养分释放与作物需求相匹配。传统肥料由于养分释放过快,作物吸收不完全,大量养分流失到土壤和水体中。缓控释肥料能够减少肥料生产过程中因原材料开采、加工等环节产生的碳排放,同时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因过量施肥导致土壤微生物分解多余肥料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2. 生态环境保护
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如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技术。传统养殖模式下,畜禽粪便随意堆放或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不仅产生难闻气味,还会分解产生甲烷等温室气体。通过粪便的堆肥发酵、沼气生产等资源化利用方式,既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又能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或清洁能源,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保护水体和土壤生态环境。
提升土壤碳汇能力
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如少耕、免耕技术,减少土壤翻动次数。传统的深耕会破坏土壤结构,加速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而保护性耕作技术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将更多的碳固定在土壤中。据研究,长期实施免耕技术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可比传统耕作农田提高10% 30%,增强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固定能力,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
二、对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贡献
1. 减排贡献
在国家整体碳排放结构中,农业领域虽然占比相对工业等领域较小,但减排潜力不容小觑。这5项降碳技术的推广,将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实现碳减排。例如农业机械的节能技术应用,通过优化发动机性能、改进机械传动系统等,提高农业机械的能源利用效率。以拖拉机为例,节能技术改造后,每台拖拉机每年可减少柴油消耗10% 15%,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2. 实现国家减排目标的协同性
国家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农业领域的降碳技术推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工业、交通等领域的减排措施相互协同,共同推动国家低碳发展战略的实施。农业领域的碳减排成果,有助于提升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的形象和话语权,展示中国在多领域推动低碳转型的决心和能力。
三、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民的影响
1. 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
这5项技术纳入重点推广目录后,将促使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加大对这些技术的推广力度。地方农业技术推广站会组织更多的培训、示范活动,建立示范基地,让农民更直观地了解这些技术的优势。例如,在某粮食主产区建立精准施肥技术示范基地,展示不同施肥方案下作物的生长效果和经济效益,吸引周边农民前来学习观摩。
2. 对农民的效益提升
经济收益方面
这些降碳技术往往也伴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例如高效节能的农业灌溉技术,能够减少灌溉水电费支出;先进的种植技术可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加农产品销售收入。以采用新型温室栽培技术为例,通过精准控制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条件,蔬菜产量可提高20% 30%,品质也更好,从而在市场上获得更高的价格,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知识技能提升方面
为了推广这些技术,农民将有机会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学习到更多的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这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他们从传统的经验型农民向知识型、技能型农民转变,增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