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实施“百项农业重大科技攻关”在安徽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
一、背景和必要性
1. 应对粮食安全挑战
安徽是农业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随着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面临诸多挑战。通过实施“百项农业重大科技攻关”,可以聚焦粮食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例如研发适应安徽不同生态区域的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优良品种,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确保粮食稳定供应。
2. 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
现代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安徽传统农业占比较大,在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存在差距。开展重大科技攻关能够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如在智慧农业方面,研发精准农业技术、农业物联网设备等,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3. 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安徽农产品需要依靠科技提升附加值和竞争力。通过科技攻关,对特色农产品如砀山酥梨、黄山毛峰茶叶等进行品质改良、保鲜技术创新和深加工技术研发,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品牌价值,拓展市场份额。
二、攻关内容
1. 种业创新
品种选育
加大对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选育力度。例如,针对安徽不同地区的土壤、气候条件,选育出抗倒伏、抗病虫、耐旱涝且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在水稻方面,选育生育期适中、米质优、适合机械化收割的品种。同时,加强对特色农作物、畜禽和水产良种的培育,如选育肉质鲜美、生长速度快且适应本地养殖环境的地方特色畜禽品种。
种业技术研发
开展种业相关的前沿技术研究,如基因编辑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通过基因编辑,可以精准地对作物基因进行修饰,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和营养价值。在畜禽种业方面,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繁殖性能改良和疫病抗性增强的研究,推动安徽种业向高端化、精准化发展。
2. 绿色农业技术
病虫害绿色防控
研发和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例如利用害虫天敌进行病虫害防治。在茶园中,释放赤眼蜂防治茶小绿叶蝉等害虫;在果园中,利用捕食螨防治害螨。同时,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并推广精准施药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高效施肥技术
研究基于土壤养分精准检测的配方施肥技术。通过对土壤养分的快速、准确检测,制定个性化的施肥方案,提高肥料利用率。此外,开发新型肥料,如缓控释肥、生物有机肥等,改善土壤结构,促进作物生长,实现绿色、可持续的农业生产。
3. 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
精深加工技术
针对安徽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如水果、蔬菜、中药材等,开展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例如,研发水果的新型保鲜和加工技术,将水果加工成果汁、果脯、果酱等多元化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中药材方面,研究提取有效成分的先进技术,开发中药保健品和药品,延伸产业链。
质量安全检测技术
开发快速、准确、灵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和设备。如建立针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的高通量检测方法,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三、实施措施
1. 政策支持
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财政补贴政策,对参与“百项农业重大科技攻关”的企业、科研机构给予研发资金补贴。在税收方面,对从事农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科技创新领域。
2. 产学研合作
构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例如,安徽农业大学与省内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农业科技攻关项目。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技术研发和人才支持,企业负责成果转化和市场推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3. 人才队伍建设
一方面,吸引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来皖工作。通过提供优厚的待遇、良好的科研环境等措施,吸引国内外农业科技领域的专家人才。另一方面,加强本土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依托省内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与农业科技相关的专业课程,开展农业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预期成果
1. 科技成果产出
在攻关项目实施期间,预计产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科技成果,包括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等。例如,培育出若干个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农作物新品种,研发出多项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并获得国家专利。
2. 农业产业升级
推动安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产业得到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同时,智慧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兴农业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3. 生态环境改善
随着绿色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土壤肥力得到提升,水体污染减轻,生态系统得到修复和保护,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