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西北地区沙尘天气频发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1. 气候干燥少雨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少(多数地区不足200毫米),蒸发量大,地表土壤水分匮乏,容易形成松散的沙尘源。2. 大风天气频繁 靠近冬季风源地,春秋季冷空气活动频繁,风速较大(可达6-8级),为沙尘扬起提供了动力条件。例如,春季西伯利亚高压与蒙古低压间的气压梯度大,易形成强风。3. 地表植被稀疏 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退化、沙漠广布(如塔克拉玛干沙漠、腾格里沙漠),缺乏植被固沙,地表松散沉积物丰富,遇风即起沙。4. 特殊地理地形 部分地区(如河西走廊)呈“狭管效应”,风速被进一步放大,加剧沙尘扩散;天山、祁连山等山脉的背风坡易形成下沉气流,导致沙尘滞留。# (二)人为原因1. 过度开垦与放牧 历史上不合理的农业开发(如毁草开荒)和超载放牧,导致草原植被破坏,土壤暴露,沙化面积扩大。例如,内蒙古部分草场因过度放牧退化为沙地。2. 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绿洲农业过度抽取地下水、河流上游截流等,导致下游湖泊干涸、河床裸露,形成新的沙尘源(如罗布泊干涸后的“雅丹地貌”区)。3. 工程建设影响 矿山开采、公路铁路建设等未及时做好生态修复,地表土堆放无序,增加沙尘释放风险。 二、沙尘天气的预防措施# (一)生态治理:筑牢防风固沙屏障1. 植被恢复工程 植树种草:在沙漠边缘、绿洲外围营造防护林(如“三北”防护林体系),选择耐旱树种(如梭梭、沙棘)和草种(如羊草、芨芨草),形成多层固沙植被带。 草场修复:推行轮牧、禁牧制度,对退化草场进行补播改良,恢复草原生态功能。2. 沙地治理技术 草方格固沙:在流动沙丘表面铺设麦草、稻草方格,降低风速,固定流沙(如宁夏沙坡头治沙模式)。 节水灌溉:在绿洲农业区推广滴灌、喷灌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避免土壤盐渍化和沙化。# (二)监测预警:提升应急响应能力1. 建立沙尘监测网络 利用卫星遥感(如风云气象卫星)、地面气象站和激光雷达,实时监测沙尘源地、移动路径和浓度变化,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如黄色、橙色、红色预警)。2. 完善应急预案 政府部门制定沙尘天气应急方案,包括停工停课、交通管制、医疗防护等措施,减少对公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生产生活调整:减少人为沙尘扰动1. 农业结构优化 在干旱区推广耐旱作物(如玉米、谷子),减少高耗水作物种植;采用免耕、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技术,降低农田起沙。2. 工程施工管控 建筑工地实施围挡、覆盖、洒水等降尘措施,运输渣土车辆需封闭运输,避免沿途抛洒。3. 公众防护建议 健康防护:沙尘天气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外出佩戴防颗粒物口罩(如N95)、护目镜,避免沙尘吸入和刺激眼睛。 家居防护:关闭门窗,使用空气净化器,及时清理室内积尘。# (四)政策与科技支撑1. 生态补偿机制 对禁牧、退耕还林还草的农牧民给予经济补贴,调动基层生态保护积极性。2. 科技研发投入 开展沙尘形成机理、跨区域传输规律等研究,开发更精准的沙尘预报模型;推广无人机播种、微生物固沙等新技术,提高治沙效率。 三、总结西北地区沙尘天气是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预防需遵循“源头治理、科学防控、综合施策”原则,通过生态修复、监测预警、生产方式调整等多维度措施,逐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减轻沙尘危害。同时,需加强区域协同治理(如跨省份联防联控)和国际合作(如中蒙俄沙尘防治合作),共同应对沙尘天气这一全球性环境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