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多措并举 积极拓展就业空间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12 20: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多措并举 积极拓展就业空间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通过多维度、系统性的举措拓展就业空间,对保障民生、稳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政策支持、产业挖潜、重点群体帮扶、服务优化等方面,探讨如何多措并举拓展就业空间:  # 一、强化政策引导与扶持,激发市场主体就业活力  1. 加大企业稳岗扩岗支持力度  - 对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市场主体提供税收减免、社保补贴、创业贷款贴息等政策,降低用工成本,鼓励其扩大招聘规模。例如,对吸纳高校毕业生、脱贫劳动力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就业补贴,激发企业用工积极性。  - 落实稳岗返还政策,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返还一定比例的失业保险费,支持企业稳定现有岗位。  2. 优化创业扶持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  - 完善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载体建设,为创业者提供场地支持、技术培训、项目对接等“一站式”服务,降低创业门槛。  - 加大对初创企业的资金支持,通过创业担保贷款、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等方式,解决创业初期融资难题,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  # 二、挖掘产业发展潜力,拓展就业新领域  1.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就业岗位联动  - 在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领域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催生智能制造工程师、工业互联网运维员等新兴职业,同时加强对传统岗位劳动者的技能培训,使其适应产业升级需求。  - 支持传统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如养老服务、社区服务、健康管理等,这些领域对劳动力需求弹性大,可吸纳大量不同技能层次的劳动者。  2. 培育新兴产业与新业态就业岗位  - 聚焦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专项人才培育计划,推动产业链与人才链精准对接。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可带动电池研发、充电桩建设、车辆运维等上下游岗位需求。  - 支持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发展,规范新就业形态劳动权益保障,将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灵活就业群体纳入就业服务体系,释放新业态就业潜力。  # 三、聚焦重点群体,精准施策促进就业  1. 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与引导  - 开展“校企合作”“定向培养”项目,推动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匹配,减少结构性失业。同时,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如“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计划)、到中小企业就业,拓宽就业渠道。  - 针对毕业未就业毕业生实施“就业帮扶行动”,提供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岗位推荐等“一对一”服务,帮助其尽快融入职场。  2. 助力农民工与困难群体就业增收  - 健全农民工就业服务平台,定期发布用工信息,组织劳务输出对接活动,减少农民工就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其在建筑、制造业等领域的就业竞争力。  - 对脱贫劳动力、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开发公益性岗位(如社区网格员、保洁员),并通过就业援助补贴、技能培训补贴等政策,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  # 四、完善就业服务与技能培训体系,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  1. 构建全方位就业服务网络  - 整合线上线下就业服务资源,打造“互联网+就业”服务平台,实现岗位信息、求职登记、技能培训等服务“一网通办”,提高就业匹配效率。  -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与人力资源市场、行业协会的合作,定期举办招聘会、职业推介会,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搭建对接桥梁。  2.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 建立“以需定培”机制,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用工需求,动态调整培训专业和课程,重点开展数字技能、绿色技能、新业态技能等培训,例如组织传统产业工人参加人工智能操作培训、电商从业者参加直播运营培训等。  - 鼓励企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联合开展“订单式”“定岗式”培训,实现培训与就业的无缝衔接,提升劳动者就业稳定性。  # 五、优化就业环境,拓展灵活就业与新型就业空间  规范灵活就业管理:出台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解决灵活就业者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人参与灵活就业(如自由职业、兼职工作)。  支持跨区域就业与人才流动:打破户籍、社保等制度壁垒,推动劳动力在城乡、区域间自由流动,例如通过“跨省就业服务协作”机制,帮助劳动力输出地与输入地精准对接岗位需求。  # 六、加强就业监测与风险应对,保障就业市场稳定  - 建立覆盖全行业、全群体的就业监测预警体系,实时跟踪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状况,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如行业性失业风险)并制定应对预案。  -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通过阶段性扩大公益性岗位、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等方式,缓冲就业市场波动,确保就业空间持续拓展。   结语  拓展就业空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劳动者多方协同。通过政策赋能、产业挖潜、精准服务、技能提升等多措并举,既能在传统领域深耕就业“基本盘”,又能在新兴领域开辟就业“新蓝海”,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民生基础。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7 21:14 , Processed in 0.13613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