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传递了以下信息:1. 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 扩大社保覆盖面:强化社会保险主体作用,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社保制度,取消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相关机制,提高城镇就业人员参保比例,优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对符合条件人员予以社保补贴,健全医保筹资机制,推进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跨省共济,放宽技能提升补贴申领对象,支持地方将生育津贴直接发放给参保人,加强社保与社会救助等制度衔接,为困难群体代缴保费。 加强低收入群体帮扶:运用大数据与实地摸排结合的方式监测预警,及时将符合条件群众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制定相关认定办法,合理确定调整低保标准并与其他救助标准衔接,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行动,建立劳动伤害帮扶机制,加大以工代赈力度吸纳低收入人口就业。2.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 提升服务质效:依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细化制定相关清单、标准和评估办法,适时将增量服务事项纳入标准,推动服务供给与人口变化协调,优化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支持建立存量设施统筹利用机制,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支持面向艰苦边远地区农村提供灵活服务,优化供给方式,推动数字技术与公共服务融合,推进常用服务事项全国通办,扩大优质数字资源覆盖面。 常住地提供服务:采取多种方式将基本公共服务调整为常住地提供,推动人口流入地城市制定实施办法,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同户籍人口同等权利,稳步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各地统筹资金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引导社会力量运营长租住房。3. 扩大基础民生服务普惠性: 教育资源扩优提质: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扩大优质中小学、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覆盖,新建改扩建优质普通高中,扩大招生指标到校比例并向农村学校倾斜,推动高等教育提质扩容,资源向中西部人口大省倾斜,支持布局新型研究型大学和中外合作办学,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引导高校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开展“微专业”建设。 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优化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模式等,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覆盖,支持高水平医院人员等向基层下沉,推进城市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短板专业建设,培育办好基层特色专科,推动建立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完善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机制,制定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 “一老一小”普惠服务:推动各地扩大“一老一小”服务低成本场地设施供给,支持提供普惠服务,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以失能老人照护为重点提高养老机构医养结合能力,增加护理型床位,支持普惠养老服务向社区倾斜,发展家庭养老床位和农村互助性养老服务,多渠道增加公建托位供给,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和家庭托育点,支持幼儿园延伸托育服务,推动普惠托育纳入企事业单位职工福利体系。4. 提升多样化社会服务可及性: 发展社区服务:以社区为场景和阵地,统筹整合便民服务资源,推进设施复合利用,完善嵌入式服务设施,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持各类普惠社会服务进社区,允许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租赁普通住宅设置服务网点,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加强家庭教育社区支持,建设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开展邻里互助服务。 提高生活服务品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体育公园等建设,支持社会体育场地建设,推动业态融合发展,开放中小型体育场馆等,支持文化场馆夜间开放,打造户外运动目的地,推动全民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