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用监管效能持续提升,企业信用环境稳步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失信信息修复成效显著: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市场监管部门累计修复企业违法失信信息877.79万条,同比增长34.52%,这有力地激发了市场活力。跨部门联合抽查高效便民:2024年度全国开展跨部门双随机抽查企业达109.29万家,平均每次上门联合检查不低于3个事项,全年累计减少上门次数124.64万次,减少上门比例53.28%,既减轻了企业负担,又提高了办事效率。企业标准自我声明活跃:2025年第一季度,企业标准自我声明活跃度再创新高,新增标准自我声明企业1.61万家,新增公开标准数量13.97万项。山东、浙江、广东等地企业标准自我声明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标准化建设加速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风险监测与服务精准有力:在批发和零售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列异高发行业,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大数据监测精准识别风险,加强年报提醒与信用指导,并为信用修复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助力企业快速重返正常经营轨道。此外,还有以下相关举措和成果:信用指数反映积极态势:2023年度中国企业信用指数为149.71,处于近10年来的次高水平。2024年1-7月企业信用指数保持在较高水平,表明企业信用水平总体平稳,企业经营状态稳定,宏观政策效力显现,经济运行呈现向好态势。信用监管标准体系建设加快:2024年3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企业信用档案信息要求》等6项信用监管国家标准立项;8月,市场监管总局印发第二批信用监管重点国家标准研制通知,部署《经营主体信用合规建设要求》等6项信用监管国家标准研制任务,信用监管标准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信用监管工具箱不断丰富:健全信用修复,规范相关制度,加强告知和指导,提供便捷服务;规范失信惩戒,健全完善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制度和联合惩戒机制;拓展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深入推进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并推动分类结果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中常态化运用。同时,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向各部门共享企业信用信息,探索向平台企业开放共享信用监管数据,推动区域信用协同发展。这些变化和举措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诚信经营和健康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