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这样的劳动教育值得点赞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14 00: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样的劳动教育值得点赞  当铁锹插入泥土的瞬间,当面团在掌心揉成馒头的形状,当废旧纸箱变成创意收纳盒……这些看似普通的劳动场景,正悄然改写着教育的模样。近年来,越来越多学校、家庭与社会力量投身劳动教育实践,让孩子们在挥汗如雨的实干中触摸生活的温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锤炼成长的韧性——这样的劳动教育,无疑值得大声点赞。  # 一、它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质,打破“纸上谈兵”的桎梏  曾几何时,书本知识与生活技能的割裂,让不少孩子陷入“麦苗韭菜不分”的尴尬。而劳动教育的落地,恰似一座桥梁,将课堂所学与现实所需紧密连接:  - 在校园农场里,学生测量土地面积、记录植物生长周期,把数学、生物知识融入种植实践;  - 在食堂后厨,孩子们分工洗菜、切菜、烹饪,在协作中理解“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深意;  - 在手工课上,用旧衣物制作环保袋、用木块拼装小书架,让“废物利用”的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  这种“做中学”的模式,让教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本身。  # 二、它锻造孩子的精神内核,比分数更珍贵的是成长力  劳动的价值,远不止于技能习得,更在于对人格的塑造:  抗挫折能力:播种后遭遇虫害、手工制作时反复失败,孩子们在“从头再来”中学会坚韧;  责任意识:照顾班级绿植、负责校园卫生区,让“集体”与“担当”不再是空洞的词汇;  创造力迸发:用编程控制灌溉系统、为社区设计垃圾分类装置,劳动场景成为创新思维的孵化器。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劳动的崇高道德意义还在于,一个人能在劳动中体现自己的智慧、意志、创造性和性格。”  # 三、它重构社会对“成功”的定义,让“劳动者”回归荣耀  在功利化教育盛行的当下,劳动教育的推行更像是一种“拨乱反正”:  - 当孩子蹲在菜地观察蚯蚓松土时,当他们为快递员设计防晒装备时,“职业平等”的观念在实践中生根;  - 家庭中“父母劳动、孩子旁观”的模式被打破,亲子共同参与家务、打理阳台花园,让劳动成为情感联结的纽带;  - 社会层面,工厂参观、田间体验等活动的普及,正让“劳动光荣”从口号变为看得见的生活日常。  这种对“劳动价值”的重新认知,或许比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更能滋养孩子的一生。  # 四、它回应时代之问,为未来社会培养“完整的人”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劳动教育的意义更显特殊:  - 当机器可以替代重复劳动,人类独有的动手能力、情感体验与创造力反而成为稀缺品质;  - 面对“躺平”“内卷”等社会情绪,劳动中收获的踏实感与成就感,正是治愈焦虑的良方;  - 从“劳动创造世界”到“劳动美化生活”,这种教育理念的升级,恰恰呼应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站在田埂上插秧的孩子,手指沾着泥土却眼神发亮;在车间打磨零件的少年,汗水浸湿衣领却专注投入——这样的场景,比任何成绩单都更能诠释教育的真谛。劳动教育的可贵,不仅在于教会孩子“做事”,更在于让他们懂得“生活为何而做、生命因何而美”。当越来越多双手不再畏惧粗糙,越来越多心灵在劳动中扎根,我们便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教育,正在为未来种下一片生机勃勃的田野。  为劳动教育点赞,就是为“真实的成长”点赞,为“有温度的教育”点赞。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6 14:53 , Processed in 0.07839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