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日本《朝日新闻》:油脂映照日本饮食变迁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14 06: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本《朝日新闻》以“油脂”为切入点,勾勒出日本战后饮食文化与社会变迁的脉络。这一视角巧妙串联起历史传统、经济转型与生活方式的剧变,展现了小小油脂如何成为观察日本社会的多棱镜。 一、历史脉络:从“灯油优先”到“油炸革命”在江户时代以前,日本的植物油主要服务于宗教与照明需求。《日本书纪》记载的榛子油、松脂用于神事,奈良时代传入的芝麻油多用于贵族灯油与发油,而庶民依赖含油量40%的白紫苏(荏油),甚至作为实物税上缴。直到16世纪南蛮贸易带来菜籽油技术,关西地区通过“榨木”“立木”革新,使菜籽以更高产量(单产胜白紫苏)成为主流,支撑了江户时代炸豆腐、天妇罗等庶民油炸料理的普及。此时的油脂仍是“奢侈调味品”,与平民饮食的“低油低盐”传统共生。 二、1970世博会:油脂消费的“现代拐点”大阪世博会成为日本饮食西化的加速器。美国快餐(炸鸡、薯条)与家庭餐厅炸虾的流行,推动植物油人均年供应量从1970年的6.8公斤飙升至2019年的13.9公斤。这一数字背后是三重变革:  1. 饮食结构颠覆:政府大米减产政策(1970年)促使国民减少“配米饭”,转向高热量油炸食品,外食产业借此崛起;  2. 家庭烹饪转型:预制菜与便利店现炸食品(如7-11天妇罗)挤压家庭油炸需求,超市熟食废油占比从2000年代的30%降至近年的15%,而便利店废油因“现炸现卖”模式激增;  3. 经济晴雨表:2025年食品涨价潮中,废油颜色加深(“用到极限”),折射出民众对1升食用油价格突破1200日元(较2019年涨40%)的节俭应对。 三、废油循环:社会变迁的“液态记忆”浜田化学社长冈野嘉市的观察揭示了油脂的社会镜像:  环保意识觉醒:从童年目睹阪神公害(哮喘频发)到推动废油制生物柴油,呼应日本从“发展优先”到“循环经济”的转型;  代际生活差异:昭和时代家庭主妇“每周炸天妇罗”的集体记忆,被令和时代“怕费事、嫌油腻”的年轻一代取代,废油来源从家庭转向连锁餐饮业;  地域经济缩影:大阪世博会场的“油脂循环展”,既是对1970年“外食元年”的呼应,也预示未来——50万吨年废油量中,38%被转化为燃料,12%用于化妆品,成为关西制造业“从污染到再生”的隐喻。 四、文化隐喻:油脂背后的“和洋博弈”日本油脂史始终交织着“传统”与“外来”的碰撞:精进料理的芝麻油坚守禅宗清淡,南蛮传入的菜籽油催生天妇罗的“和洋折中”,而当代便利店的“美式油炸”彻底改写了国民味觉。如今超市少见花生油(因日本本土不产花生),却充斥着“和牛脂”“米糠油”等本土概念,反映出在全球化浪潮中,日本通过油脂重构饮食认同的努力——既拥抱油炸带来的便利与快感,又试图保留“和食”的纤细感。 结语:一滴油里的日本史从神事灯油到快餐废油,油脂的角色变迁暗合日本从“匮乏时代”到“过剩社会”的转型。它不仅是卡路里的载体,更是政策转向(大米减产)、技术革新(榨油机械化)、代际观念(从节俭到便利)的全息投影。正如冈野所说:“生态循环的美好,始于对每一滴油的尊重。”这或许也是日本饮食文化在全球化中寻找平衡的缩影——在油腻与清淡、传统与现代之间,淬炼出独特的“油脂哲学”。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5 23:25 , Processed in 0.06277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