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成为书法大师,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优越的自身条件 天赋异禀:赵孟頫天资过人,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操笔立就。这使得他在学习书法时,能够快速理解和掌握书法的技巧和精髓。 出身与教育:他是宋朝王室后裔,自小条件优越,受过正统、全面、良好的教育。这样的成长环境为他提供了接触大量优秀书法作品和文化典籍的机会,培养了他深厚的文化素养,为其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勤奋的学习态度 早期基础奠定:赵孟頫从5岁就开始练习书艺,每日习《千字文》,每天要写足500纸,达一万字,十数年几乎从不停歇。这种长期的、高强度的基本功训练,为他日后的书法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广泛临摹学习:他对前贤的经典书迹全方位、多角度地心摹手追。早岁学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师法魏晋的钟繇及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晚年又取法唐代的李邕、虞世南和褚遂良等人。他还对北朝元魏的《定鼎碑》、宋代苏黄米蔡诸家等都加以研习。通过临摹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他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不断丰富自己的书法风格。 痴迷法帖钻研:如得到《淳化秘阁法帖》全帙后,赵孟頫日夜把玩,反复临摹,还临摹过王羲之的《眠食帖》《大道帖》及王献之《保母帖》等,书法水平得以迅速提高。深厚的文化素养 文学艺术修养:赵孟頫博学文雅、多才多艺,于绘画上,对山水、花鸟、人物均有涉猎,且工笔、写意,亦无所不能、无所不精。他将绘画中的一些技法和审美观念融入到书法中,强调作画“贵有古意”,这种追求古意的艺术理念也体现在他的书法创作中,使他的书法具有独特的韵味。同时,他能诗善文,通经济之学,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他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诠释书法艺术,赋予书法作品更丰富的内涵。 书法理论支撑:他的书法理论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有着很强的实操性。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强调了笔法与字形的重要性。在临写古人法帖上,他强调对经典法帖进行临摹的重要性,这些理论对他的书法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广泛的交流与影响 书画雅集交流:吴兴离杭州不远,赵孟頫得以常去参加书画雅集。在雅集中,他与其他书画家交流切磋,互相学习,这不仅拓宽了他的艺术视野,也提高了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师友提携帮助:好友牟应龙的父亲牟巘对他提携有加,赵孟頫早年所写的一些重要碑刻,多由牟巘撰文,扩大了他在当地的影响。同时,他还与高克恭、钱选、王芝等画家,李衍、郭祐之等文人多次切磋,也和鲜于枢、柯九思等书法家交流琢磨,这些交流对他的书法艺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时代影响推动:赵孟頫生活在宋末元初,当时的书法风格正处于转变时期。他倡导复古,主张回归晋唐书法传统,这种理念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和支持。他的书法风格对当时及后世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元代书法的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为书法史上楷书四大家之一,人称“赵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