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我国侵入式脑机接口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14 19: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5年6月14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发布消息,其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与相关企业合作,成功开展了中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标志着我国在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上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以下是对该试验的具体介绍:试验对象:受试者是一位因高压电事故导致四肢截肢的男性,于2025年3月植入脑机接口设备。技术优势    超柔性神经电极:团队研制及生产的神经电极是目前全球最小尺寸、柔性最强的神经电极,截面积仅为Neuralink所使用电极的1/5到1/7,柔性超过Neuralink的百倍,能最大程度降低对脑组织的损伤,且具备高密度、大范围、高通量、长时间的稳定在体神经信号采集能力。    最小尺寸脑控植入体:研发的植入体直径26mm、厚度不到6mm,是全球最小尺寸的脑控植入体。采用神经外科微创术式,在颅骨上“打薄”出硬币大小的凹槽镶嵌设备,并打一个5毫米的穿刺孔用于植入电极,有效降低手术期风险,显著缩短术后康复周期。    动态优化神经解码器:研究组创造性实现了神经解码器的动态优化,采用参数自适应调节机制,突破传统静态解码模型难以适应神经信号时变特性的局限性,实现了低延迟、高鲁棒性、跨天稳定的实时在线运动解码。    高效供电与传输:通过在帽子上集成无线供电器,给体内植入体供电,外部设备只要有type - c接口,都可接入患者用意念控制的外设范畴。    安全性高:目前系统是单向的,只能向外输出信息,无输入接口,不存在网络安全攻击风险。并且采用与患者保持安全距离的设备控制,进一步保障安全。试验成果:系统运行稳定,术后至今两个多月未出现感染和电极失效的情况。仅用2 - 3周的训练,受试者便实现了下象棋、玩赛车游戏等功能,达到了跟普通人控制电脑触摸板相近的水平。应用前景:该系统在未来获批注册上市后,有望为数百万完全性脊髓损伤、双上肢截肢及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群体,通过运动功能替代技术实现生存质量突破性改善。后续计划:预计2025年内继续进行3至4例的小样本前瞻性临床试验,2026年开启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计划完成30至40例植入手术。后续还将尝试让受试者使用机械臂,完成抓握、拿杯子等操作,以及控制机器狗、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智能代理设备,拓展受试者生活边界。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5 23:25 , Processed in 0.08287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