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宫廷珐琅彩瓷器的再现与重生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14 19:4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宫廷珐琅彩瓷器,作为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之作,其“再现与重生”堪称一场跨越三个世纪的文化救赎。这一曾因工序繁复、成本高昂而在1789年绝迹的“瓷中皇后”,在当代通过几代匠人的坚守与创新,正以更鲜活的姿态重焕光彩。 一、技艺复原:解码宫廷秘钥珐琅彩的重生始于对历史密码的破译。康熙至乾隆三朝,珐琅彩瓷需经景德镇素胎烧制、北京宫廷画师珐琅彩绘、多次低温彩烧(每次仅针对单一色料的特定温度),160余道工序环环相扣。失传的核心难点在于珐琅料与瓷釉的附着力、矿物颜料的精准配比及多色层叠烧的温度控制。孙家父子(政合宫):1999年,孙赫阳父子耗时13年,通过调和纯植物油介质,攻克珐琅料“脱釉”难题,2013年成功复刻故宫藏康熙珐琅彩碗,使断代200余年的造办处技艺重见天日。其团队获两岸故宫授权,复原多件馆藏级珍品,被国博专家誉为“当代艺术珍品”。熊建军(熊窑):作为清代官窑后人,1998年承接国博“珐琅彩复烧工程”,历经8年实验,复原失传的“珐琅彩山水通景技法”,突破历史上仅能绘制花鸟小品的局限。2006年,其1:1复刻的20件国博藏珐琅彩瓷,成为首批准官方认证的重生之作,并多次以国礼身份亮相国际。王辉(冰瓷珐琅彩):2023年,王辉团队不仅复烧雍正黄地芝兰寿石碗、乾隆花卉纹小瓶等故宫重器,更创新“冰瓷珐琅彩”——通过1300℃高温烧制(传统仅800℃),使釉面如冰透玉,兼具传统雅致与现代质感,被故宫专家评价为“赋予珐琅彩当代生命力”。 二、传承路径:从宫廷到民间的破圈历史上,珐琅彩仅限皇室御用,存世仅约400件(台北故宫藏300余件,北京故宫40余件)。当代匠人通过两条路径打破垄断:1. 官方工程:2010年“国宝珐琅彩复原工程”,联合两岸故宫、国博,以清宫档案为蓝本,限量复原980套,每件附绝版编号,使“官窑中的官窑”首次面向公众。2. 技艺下沉:熊建军将祖传“熊窑”技艺转化为非遗项目,王辉通过上海中心个展将作品融入现代家居,孙赫阳则携珐琅彩赴法国利摩日(珐琅发源地)对话,完成“从西学东渐到文化反哺”的闭环。 三、创新重生:传统技艺的当代转译重生不仅是复刻,更在于激活。当代珐琅彩在三个维度突破:材料革新:国产珐琅料替代进口(雍正时期已实现部分自制),熊建军研发“矿物釉+纳米材料”,王辉的冰瓷技术使釉面硬度提升30%。题材拓展:从花鸟到山水通景(如《福禄万代莲子瓶》)、航天主题(《圆梦中华珐琅盛世尊》),甚至融入西方油画光影技法(乾隆晚期曾尝试的“西洋人物”题材得以系统化)。功能延伸:从陈设器到实用器(如珐琅彩茶具、香器),冰瓷系列更因透亮度高,成为现代空间的艺术装饰。 四、文化意义:从遗产到活态的文明对话珐琅彩的重生,是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的缩影:技艺传承:孙赫阳26年、熊建军30年、王辉20年的坚守,印证“匠人精神”的当代价值。两岸纽带:孙家复刻台北故宫藏品,熊建军作品入藏台北故宫,珐琅彩成为跨越海峡的文化共识。国际叙事:当政合宫亮相利摩日、熊窑作品成为“一带一路”国礼,珐琅彩不再是“东方神秘主义”,而是可对话的世界语言。 结语:三百年轮回,珐琅彩的新生从康熙年间的“西洋料试烧”,到21世纪的“冰瓷创新”,珐琅彩的重生不仅是技艺的复苏,更是文明基因的延续。当一件复烧的雍正珐琅彩碗与王辉的冰瓷作品并置,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传统工艺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这或许才是“再现与重生”的真正意义:让古老的珐琅彩,成为照亮未来的文化之光。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17 01:55 , Processed in 0.04897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