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2日,在四川成都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国际大科学计划论坛上,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IMCP)牵头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与最新加入该计划的5个国际组织、高校和研究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标志着我国科学界牵头发起了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 计划背景今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牵头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建成了国际上综合实力最强的空间天气地基区域监测网络,为该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坚实基础。 计划内容构建监测网络:以子午工程为核心,建立陆地最完整的东经120度到西经60度子午圈监测链,扩展形成全球一体化多学科、多要素探测网络,实现对日地空间环境全纬度、全天候、日不落的立体观测。主要研究任务:揭示地球空间环境要素全球变化特征和区域特征,解决地球空间物质与能量耦合途径与机理难题,链接地球空间天气变化的“源头”与“通道”,建立岩石圈—大气层显著活动向上进入地球空间的理论方法,开发地球空间天气精细化数智预报模式。科学目标:认知地球空间系统;厘清来自太阳活动自上而下的影响和来自地球系统自下而上的影响;揭秘空间环境全球与典型区域的多要素、多时空尺度特征和变化规律,太阳爆发在日地空间的传播和演化,空间天气与全球变化以及地球自然灾害的关系这三大难题。 实施计划该计划将至少执行11年,完成一个太阳活动周期以上的日地空间环境探测和研究,构建世界科学家广泛参与和密切合作的空间天气共同体。 国际合作目前,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已与36个国际组织和国外科研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或确定了合作意向,包括国际科协日地物理科学委员会、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国际超级双子极光雷达网、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巴西国家空间研究院、加拿大新不伦瑞克大学等国外科研机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