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四百年,集百家墨宝”通常指的是国宝级文物肃府本《淳化阁帖》,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历史渊源原版诞生: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赵光义命翰林侍书王著将内府所藏的历代书法墨迹编次成卷,用枣木板摹刻成帖,拓赐大臣,名为《淳化秘阁法帖》,后世简称《淳化阁帖》或《阁帖》。肃府本由来:明代初期,朱元璋封第十四子朱楧为肃庄王时,赠予其一部宋代原拓本《淳化阁帖》。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肃宪王朱绅尧命金石摹刻家温如玉、张应召师徒二人重摹上石,世子朱识鋐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竣工,历时7年,用陕西富平石144块刻成,藏于肃王府东书园遵训阁,故称《肃府本》,又称《遵训阁本》,亦名《兰州本》。 艺术价值名家汇聚:《淳化阁帖》收录了先秦至隋唐1000多年间103位书法家共420帖法书,有篆隶草行楷各体。其中包括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王献之、王羲之等众多名家,还有汉章帝至唐19位帝王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巅峰水平。汉字演变实证:它集中展现了汉字从篆、隶到楷、行、草的演变脉络,每一笔、每一画都凝聚着古人对美的追求与哲学思考,是研究汉字演变历程的重要实物资料。推动帖学发展:围绕《淳化阁帖》产生了一门专门研究版刻、拓本的学问——帖学,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传播,对后世书法名家的创作和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影响力还波及日本、韩国等地,成为东亚书法艺术共同的文化遗产。 保存与传承战乱损毁与修复:《肃府本》刻成20多年后,遭到明、清战乱的损坏。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由洮岷道陈卓发起,补刻40余版,修复完璧。移至兰州文庙: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兰州籍翰林刘尔炘把这套刻石移于兰州文庙(现兰州二中)尊经阁,并补刻木片释文40多块。入藏甘肃省博物馆:民国时,刻石得到甘肃省教育家赵元贞先生的精心保护,于1966年将仅存于世的142方帖石移交由甘肃省博物馆珍藏,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认定为国宝级文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