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我国成功开展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15 03:3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与相关企业合作,成功开展了我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前瞻性临床试验。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上成为全球第二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以下是对该试验的详细介绍:试验对象:受试者是一位因高压电事故导致四肢截肢的37岁男性。系统优势    超柔性神经电极: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研制及生产的神经电极是目前全球最小尺寸、柔性最强的神经电极,其横截面积仅为Neuralink所使用电极的1/5—1/7,约为头发丝的1/100,能让脑细胞几乎“意识”不到旁边有异物,最大程度降低了对脑组织的损伤。该电极具备高密度、大范围、高通量、长时间的稳定在体神经信号采集能力,已相继完成在啮齿类、非人灵长类和人脑中长期植入和稳定记录验证。    小型脑控植入体:脑智卓越中心研制的植入体直径26毫米、厚度不到6毫米,是全球最小尺寸的脑控植入体,仅硬币大小。手术时不需要整体贯穿颅骨,只需在大脑运动皮层上方的颅骨上“打薄”出一块硬币大小的凹槽用以镶嵌设备,再在凹槽中打一个5毫米的穿刺孔,采用神经外科微创术式,有效降低了手术期风险,显著缩短术后康复周期。手术过程:在手术前,华山医院采用了功能性核磁成像定位、人脑图谱绘制定位、受试者专属三维模型构建等多种脑功能定位方案绘制了患者大脑运动皮层的详细功能地图,以确保植入位置的精确性。手术当天,医生借助高精度导航系统,在唤醒手术下将柔性神经电极植入受试者大脑的运动皮层指定区域,整个手术过程精确到毫米级别,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安全性和有效性。术后成果:自2025年3月植入该脑机接口设备以来,系统运行稳定,术后至今一个多月未出现感染和电极失效的情况。仅用2—3周的训练,受试者便实现了下象棋、玩赛车游戏等功能,达到了跟普通人控制电脑触摸板相近的水平。未来计划:这套系统正在推进后续的临床试验,预计2025年内继续进行3至4例的小样本前瞻性临床试验,2026年开启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计划完成30至40例植入手术。未来,该系统有望为脊髓损伤、截肢等患者群体,通过运动功能替代技术实现生存质量改善。项目团队下一步会尝试让受试者使用机械臂,实现抓握、拿杯子等物理生活操作,后续还将涉及对复杂物理外设进行控制,例如对机器狗、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智能代理设备的控制,从而拓展患者的生活边界。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5 23:37 , Processed in 0.06855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