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湖南湘西世界地质公园:岩溯寒武纪 霞染武陵山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16 03: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是关于湖南湘西世界地质公园“岩溯寒武纪 霞染武陵山”的详细介绍: 基本概况地理位置: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总面积2710平方公里,从北到南跨7县市,包括洛塔、芙蓉镇、红石林、吕洞山、十八洞、矮寨和天星山7个园区。地位:是中国第40个世界地质公园,拥有独特的地质遗迹和自然景观,在地质研究和旅游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地质特色“金钉子”剖面    排碧阶“金钉子”:位于花垣县双龙镇,是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于2003年2月批准的全球寒武系内部首枚“金钉子”。剖面全长约1.7km,确定了寒武系芙蓉统的底界,排碧地区在寒武纪中晚期沉积的碳酸盐地层中含有分异度较高的“过渡性”三叶虫动物群。    古丈阶“金钉子”:位于古丈县酉水河西岸,是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于2008年批准的寒武系全球年代地层单位,古丈阶是该系的第七个阶,距今约5.03亿年,“金钉子”处于罗依溪剖面的一套灰岩地层内,与全球分布的光滑光尾球接子三叶虫的首次出现层位一致。这两枚“金钉子”成功解决了世界各地寒武系地层的精确划分问题,具有广泛的国际地层对比意义。喀斯特地貌:拥有典型的南方喀斯特地貌,高山、台地、峡谷、溶洞、瀑布等景观丰富多样,形成了奇、秀、险、美的独特风景。奥陶系红色碳酸盐岩石林:园区内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奥陶系红色碳酸盐岩石林,石林、峡谷、天坑、溶洞景观形态丰富,石峰、石笋、石墙千姿百态,且红石颜色变化多端,晴红雨黑,晨昏有别。 古生物化石种类丰富:公园古生物化石分布广泛、丰富多样,有叠层石、三叶虫、鹦鹉螺类角石、腕足类、蠕虫、笔石等。三叶虫作为地球第一次生物大爆炸时期“霸主”,在公园古生代地层中发现多种三叶虫化石,如“湘西虫”,又称列夕三叶虫,还有以湘西地名命名的其他三叶虫化石。列夕动物群:2020年发现,2022年南京古生物研究所专家研究成果发布,列夕动物群为距今4.75亿年早奥陶世特异埋葬型动物化石的典型代表组合,包括寒武纪孑遗类群和大量奥陶纪新生类群,已发现节肢、海绵、棘皮、鳃曳、环节、刺胞、软体、腕足、苔藓、半索及脊索等11个门一级生物类群,大小形态各异的三叶虫化石多达16种。 园区景点芙蓉镇:三面环水,高60米、宽40米的大瀑布穿镇而过,分两级从悬崖上倾泻而下,丰水期时瀑布声势浩大,撞击在以白云岩为主的岩壁上,响彻云空,瀑布两岸鳞次栉比的土家民居,见证当地人合理利用自然的智慧。十八洞村:所在地平均海拔700米,属高山岩溶地貌,生态环境极好。过去交通闭塞、土地贫瘠,村民生活艰辛,脱贫攻坚开展后,依托当地独特资源优势,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成为成功脱贫的“样板”。红石林: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奥陶系红色碳酸盐岩石林,石峰、石笋、石墙星罗棋布,红石颜色随天气、时间、季节变化而变化。 开发与保护旅游发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立足湘西世界地质公园优美生态环境和丰富旅游资源,将公园发展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大力发展地质旅游,引导群众参与公园旅游产业的经营,走出了一条“公园+旅游”的发展新路。保护措施:作为世界地质公园,湘西世界地质公园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包括对地质遗迹的监测、保护和修复,加强对古生物化石的保护管理,以及制定相关规划来协调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等,以确保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4 20:52 , Processed in 0.07856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