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的“第二张考卷”主要涵盖了从高考结束到进入大学或社会这一阶段,考生在多个方面需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以及家长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正确引导和支持孩子,以下是相关内容: 考生方面安全与生活规划: 保障自身安全:暑期是学生意外事故的高发期,考生要快速养成安全责任意识,防止溺水、交通事故、过度劳累等意外发生。 规划假期生活:适度休息调整,但避免放任自流。可以合理安排时间,重拾兴趣爱好,阅读经典著作,外出旅游或研学,考驾照或尝试打短工等,让假期充实而有意义。学业与自我认知: 理性看待成绩:做好心理准备,正确认识高考成绩,明白做错题不是做错人,分数不理想也不代表人生失败,学会接纳自己,认识到学历不等于能力,未来有多种可能。 总结反思过去:对高中阶段和高考进行小结,反思十八岁人生和十二年求学生涯的得失,这将是最完美的“答卷”和最优秀的“高考成绩”。 提升综合素养:开始“自学”课堂上学不到的重要素养,如意志力、独立思考、情绪管理、人格魅力等,为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家长方面关注孩子情绪: 读懂情绪信号:无论孩子成绩如何,都要关注其情绪变化,理解高分背后可能隐藏的惶恐,低分带来的失望或羞愧,避免因不当言行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给予无条件接纳:用行动表达对孩子的珍视,如拥抱、陪伴等,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价值不取决于成绩单,同时肯定孩子努力的过程,将焦点从结果转移到过程和品质上。 帮助打破思维牢笼:当孩子陷入极端思维时,家长要引导孩子区分可控与不可控因素,拉长人生镜头,寻找多元价值标尺,让孩子明白高考只是人生的一站,人生有多种可能。引导未来规划: 先疏情绪再谈规划:允许并引导孩子宣泄情绪,在孩子情绪稳定后,再共同分析成绩单,讨论志愿填报、复读、留学等未来规划,提供选项而非命令。 提问引导聚焦愿景:引导孩子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选择,通过提问让孩子思考自己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哪个选择最能帮助自己实现目标。稳定自身情绪: 管理好自身焦虑:家长要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会影响孩子,避免无意识的叹息、紧锁眉头等行为,保持情绪稳定,为孩子提供镇定剂。 回归生活传递韧性:保持正常生活节奏,通过运动、社交等让孩子看到生活的多样性,传递面对起伏时的从容姿态,成为孩子穿越风浪的底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