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泉州:盐田里一派繁忙景象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16 10: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泉州盐田:千年晒盐工艺与现代产业的繁忙交响  在福建泉州的沿海滩涂上,连片的盐田如巨大的几何画布铺展在海天之间。时值盛夏,烈日炙烤下的盐田正迎来一年中最繁忙的收获季,盐工们穿梭于泛着白光的盐池间,耙盐、收盐的身影与机械化作业的轰鸣交织,勾勒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劳作图景。  # 一、千年盐田的地理密码:天时地利的结晶场  泉州盐田主要分布在泉港、惠安、石狮等沿海区域,这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日照时长超2000小时,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为海水晒盐提供了天然优势。盐田依海而建,通过潮汐引入海水,经蒸发池、调节池、结晶池的层层递进,最终在高温下析出氯化钠晶体。这种“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已在泉州延续千年——宋代《清源留氏族谱》便记载了当地“煮海为盐”的场景,如今虽从“煮”变为“晒”,但对自然规律的依赖始终未变。  盐田的布局更藏着古人的智慧:每块盐田呈矩形,由堤坝分隔,宛如梯田延伸至海边。涨潮时,海水经闸门引入初级蒸发池,经过约20天的日照蒸发,卤水浓度逐渐提升,再依次导入中级、高级蒸发池,最终在结晶池形成盐晶。这种“多级蒸发”系统,让海水在流动中完成浓缩,效率堪比现代工业流程。  # 二、繁忙背后:传统工艺与机械化的协作曲  清晨五点,盐工陈师傅便带着竹耙走进结晶池。“现在卤水浓度够了,得赶紧把盐晶耙成小堆,不然太阳再晒就化了。”他脚下的盐池泛着细碎的白光,结晶的盐粒在晨光中闪烁如星辰。传统盐工需根据经验判断卤水浓度——用竹筒取卤水,若能浮起鸡蛋,便意味着结晶时机成熟,这种“鸡蛋测卤”的土方法,至今仍是盐田的“活标准”。  而在另一头,机械收盐机正缓缓驶过盐池,宽大的刮板将盐晶聚拢,装入运输车。“以前全靠人工挑盐,现在机械化作业效率提高十倍不止。”盐场负责人介绍,泉州大型盐场已实现“采盐—运输—洗涤—烘干”全流程机械化,传统竹耙与钢铁机械在盐田中并肩作业,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年6-8月是收盐旺季,此时盐田日均产盐可达数百吨,堆积如山的盐堆在阳光下银光闪闪,宛如“白色矿山”。  # 三、从食用盐到产业链:盐田的价值新生  泉州盐田的产出早已超越“食用盐”的单一属性。除了精制食用盐,这里还生产工业用盐、医药级盐,甚至延伸出盐雕、盐疗等文创产品。在泉港某盐场,废弃的盐田被改造成“盐田博物馆”,游客可以体验扒盐、收盐的过程,感受“汗水结晶”的艰辛与浪漫。而盐田独特的生态环境,也吸引了白鹭、反嘴鹬等鸟类栖息,成为观鸟爱好者的隐秘胜地。  更值得关注的是,盐田卤水富含镁、溴、钾等矿物质,如今已成为化工产业的重要原料。当地企业通过萃取卤水中的微量元素,生产阻燃剂、钾肥等产品,让每一滴海水的价值被充分挖掘。这种“从盐到化工”的产业链延伸,让古老的盐田在现代工业体系中焕发新生。  # 四、守护与传承:当盐田遇上海岸开发  随着泉州沿海经济带的发展,部分盐田面临被填海造地、工业开发的挑战。为保护这一千年产业,当地政府将部分盐田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并推动“盐田+旅游”的融合模式。惠安小岞的盐田艺术节上,艺术家们以盐晶为材料创作装置艺术,让盐田成为海边的露天美术馆;石狮的“晒盐技艺”被列入市级非遗,年轻一代开始用短视频记录盐工的日常,让古老工艺走进大众视野。  “盐田是泉州的海上传奇,每一粒盐都凝结着祖辈的智慧。”老盐工李阿伯捧着一把新收的盐粒,粗糙的手掌中,白色晶体折射出阳光的璀璨。在这片繁忙的盐田里,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从未停止,而对自然的敬畏、对技艺的坚守,始终是不变的底色。  当夕阳为盐田镀上金边,收盐的卡车驶向远方,留下串串车辙在平整的盐滩上。这片孕育了千年盐业的土地,仍在以自己的节奏,书写着“靠海吃海”的新篇章——它是劳作的场域,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泉州与海洋对话的永恒见证。
a7954321-f7ff-4ac3-9dce-3848e757d612.png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6 05:49 , Processed in 0.05371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