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内蒙古扎鲁特草原迁徙中的夏日牧歌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16 13: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蒙古扎鲁特草原的夏日牧歌,是游牧文明与自然节律交织的生命诗篇。每年6月中旬,随着山地草原牧草初盛,扎鲁特旗格日朝鲁苏木的500余户牧民便开启“走敖特尔”(转场)的迁徙之旅——5.8万头牲畜组成的队伍,沿着达拉尔河与罕山古道,向百公里外的夏牧场进发,耗时3至4天完成这场与季节的约定。 迁徙:传统与现代的交响晨光微熹中,牧民或骑马执鞭,或驾摩托车领航,牛群自发汇聚成阵,幼犊紧随母畜,蹄声踏碎草原的寂静。78岁的那仁达来记得,幼时转场靠勒勒车,10天方能抵达;如今,汽车载着蒙古包和生活物资先行,畜群在牧道上悠然啃食,途经河流时饮马歇脚,夜晚露宿星空下,牧民围坐烤羊肉、唱长调,1岁半的小卓拉在牛群中蹒跚学步,三代人共同演绎着“逐水草而居”的传承。 草原:生态与文化的共生280万亩山地草原被划分为夏冬牧场,夏季放牧的同时,冬营地得以休养生息。今年雨水丰沛,夏牧场牧草已达20厘米,畜群膘肥体壮。迁徙路上,牧民保留着古老的敬畏:抵达营地后,格根召拉一家将奶豆腐撒向草原,感恩自然馈赠;嘎查干部沿途护航,防疫车、救护车随行,现代保障让传统转场更安全。这种“轮牧”智慧,使草原植被覆盖率常年保持85%以上,成为北方生态屏障的鲜活样本。 牧歌:流动的草原记忆夏日的扎鲁特,牧歌是多维的交响——牛群咀嚼的沙沙声、摩托车的轰鸣、孩童的欢笑,与长调民歌在山谷回荡。巴雅尔吐胡硕的山地草原上,马群踏过如毯的绿草,野花点缀其间,蒙古族女孩在暑假追逐羔羊,摄影师镜头里定格的不仅是风光,更是“马背摇篮”里的童年。夜晚,篝火映红脸庞,老牧民讲述着辽代军马场的传说,年轻一代用短视频记录转场,传统在创新中延续。 尾声:永恒的游牧诗行当迁徙的队伍消失在草甸尽头,留下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密码。扎鲁特的夏日牧歌,不仅是牲畜的迁徙、草场的轮回,更是游牧文化的活态传承——勒勒车辙与车轮印重叠,马头琴与引擎声共鸣,5岁的小骑手已能辨别牧草优劣,80岁的长者仍记得每处水源的方位。这片土地上,转场从未停止,它是草原写给时间的情书,是游牧文明最生动的注脚。(本文融合2024-2025年转场实景,结合牧民口述与生态观察,展现扎鲁特草原夏日迁徙的文化深度与自然之美。)

53472575_t2_1X34X600X334_bb150f25-e31e-4043-b5e6-fe40c7f4f8bc.jpg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4 05:14 , Processed in 0.06022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