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17 23: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这一命题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并非对传统的割裂,而是在传承中华文明基因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化实践激活其内在生命力,让古老文明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以下从多个维度具体阐释这一观点: 一、文化传承:在现代化中守护文明根脉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将中华文明视为精神根基,通过制度设计与实践行动守护文化遗产,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从长城、故宫等世界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到各地传统村落的修缮与开发,现代化技术被用于文物修复(如3D扫描、数字建模),让历史遗存以更鲜活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例如,敦煌莫高窟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壁画“永生”,游客可通过VR技术沉浸式体验,既保护了文物,又让千年艺术为现代人所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中医药、京剧、剪纸等非遗项目被纳入国家保护体系,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如高校设立非遗专业、职业院校开设传统工艺课程)与传播渠道(短视频平台、直播带货)让非遗从“活在过去”变为“活在当下”。如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用水下舞蹈演绎《洛神赋》,将传统美学与现代视听技术结合,全网播放量破亿,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力。价值理念的延续:中华文明中的“大同”思想、“以民为本”理念与现代化中的共同富裕、人民至上目标相呼应。例如,脱贫攻坚战中“不落下一个贫困群众”的实践,正是“民为邦本”思想在当代的生动体现,让传统政治智慧在现代化治理中焕发新价值。 二、文明激活:用现代实践重塑文化内涵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刻,而是通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为中华文明注入新的时代内涵。科技赋能: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 农业文明中“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与现代农业科技结合,形成“有机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等模式。如浙江“千万工程”将传统村落规划智慧与现代乡村振兴战略结合,打造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板,让“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在生态保护中落地。  - 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结合,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灵感,运用现代萃取技术提取青蒿素,挽救数百万生命,体现了传统医学智慧在现代科技下的突破。制度创新:传统治理智慧的现代转化  - 中华文明中的“大一统”思想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结合,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治理优势。如疫情防控中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机制,既源于传统治理中的统筹思维,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追踪、智能调度)提升了效率,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制度融合。  - “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在现代化国际交往中演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到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在全球化时代转化为合作共赢的实践,为解决全球治理难题提供东方智慧。生活方式变革:传统美学的现代表达  现代设计、时尚、建筑等领域不断从中华文明中汲取灵感:新中式家居将榫卯结构与现代极简风格结合,故宫文创将文物元素转化为潮流单品,苏州博物馆用现代建筑语言重构江南园林的“留白”美学……这些实践让传统美学不再停留在古籍文献中,而是成为现代人可触摸、可使用的生活方式,实现了“古为今用”。 三、文明自信:在现代化进程中坚定文化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对现代化路径的垄断,证明了文明多样性与现代化道路多样性的统一,从而增强了中华文明的自信心与影响力。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西方现代化进程中曾伴随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如启蒙运动对宗教神权的批判),而中国式现代化则在传承中创新,证明了传统文化可以成为现代化的推动力量。例如,韩国、日本在现代化过程中曾不同程度“脱亚入欧”,而中国坚持以中华文明为根基,走出了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文明本位”的现代化范例。国际传播:从“文化输出”到“文明对话”  - 孔子学院、“中国文化年”等活动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但更深刻的影响在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本身成为文明对话的载体。如“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福建泉州“宋元海洋贸易遗址”列入世界遗产,这些实践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多元文化交融),为理解人类文明多样性提供了鲜活案例。  - 现代科技助力文明传播:TikTok上“中国传统色”话题播放量超百亿,汉服文化在海外掀起热潮,李子柒的田园视频让西方观众看到中国传统生活的诗意,这些通过现代媒介实现的文化传播,不再是单向的“展示”,而是引发全球年轻人对中华文明的主动探索,体现了文化自信带来的传播活力。文明反思:为解决现代性问题提供东方方案  面对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危机、精神异化等问题,中华文明中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思想成为重要参照。例如,“生态文明”写入中国国家发展战略,正是对“道法自然”思想的现代实践,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东方智慧;“和谐社会”理念则回应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疏离的问题,强调社会协同与个体修养的统一。 四、未来指向:中华文明与现代化的双向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互动并非静态,而是面向未来的动态过程:文明为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中华文明中的“苟日新,日日新”革新精神,推动中国在现代化中不断突破(如改革开放、科技创新);“天下为公”的理想主义,为共同富裕、全球治理等目标提供价值支撑,避免现代化陷入纯粹功利主义的陷阱。现代化为文明注入时代活力:数字技术让甲骨文、简帛文献等古老文字通过AI技术实现智能解读,元宇宙技术为传统文化IP创造新的叙事空间(如虚拟敦煌数字藏经洞),这些创新让中华文明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文明”,而是与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领域对话的“活态文明”。文明互鉴:在现代化中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不排斥外来文明,而是以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吸收世界优秀成果(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引进),同时将自身经验贡献给人类文明:“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源于“协和万邦”的传统智慧,又超越了传统朝贡体系,为国际合作提供了平等互利的新模式,推动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结语:让古老文明在现代土壤中生长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本质上是一场“传统的现代性转化”。它既不是对传统的背离,也不是对现代性的照搬,而是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让中华文明的基因与现代化的要素发生“化学反应”——用现代性激活文明生命力,用文明智慧引导现代化方向。这种双向赋能,不仅让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文化主体性,更让中华文明成为解决全球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正如费孝通所言:“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发展的精神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正是这种文化自觉的实践,让五千年文明在现代世界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20 13:48 , Processed in 0.05451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